新快报讯 针对近年来大肠癌发病率攀升、年轻化趋势明显等问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于5月16日举办大肠癌防筛治多学科义诊活动,整合多学科资源,为市民提供一站式防治方案。该院医务部主任吴本权指出,大肠癌虽为恶性肿瘤“第二杀手”,但通过早期筛查和规范治疗可有效阻断病程,呼吁公众尤其年轻人关注肠道健康。
无痛筛查及时“排雷”
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2022年大肠癌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二位,死亡率居第五位,且发病年轻化趋势显著。吴本权透露,临床中二三十岁的年轻患者并不罕见,与其长期高油高蛋白饮食、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久坐少动等习惯均有密切相关,他特别提醒,受饮食因素影响的肠癌患者越来越多。大肠癌的发生与高蛋白质、高脂肪饮食,食用腌制食品、烘烤、油炸、烟熏食品等有关。不过,大肠癌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且预防的重要性大过治疗。除了戒烟、限酒,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及增加活动量,饮食上需要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风险食物的摄入,多吃全谷物、蔬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据了解,早期大肠癌可能无明显症状,但一旦出现便血、消瘦、肠梗阻和全身症状时,60%的患者已进展至中晚期。因此早期筛查发现大肠癌的癌前病变并及时处理,是预防和治疗大肠癌的关键。数据显示,85%的大肠癌由腺瘤性息肉恶变而来,从息肉到癌变,尚有5-10年“黄金窗口期”,及时切除息肉可有效降低发病率。
中山三院消化内科团队采用无痛胃肠镜技术,大幅提升筛查依从性。“一次睡眠就能完成检查与治疗,发现息肉可同步钳除,真正实现‘ 睡一觉,肠轻松 ’。”吴本权强调,40岁以上人群应将肠镜检查纳入常规体检,高危人群建议从35岁开始筛查。
创新突破手术导航系统
“从手术到放化疗,从功能保护到康复管理,各学科专家紧密协作确保治疗精准度。”吴本权介绍,团队在直肠癌手术领域创新突破,医院首创Deep Guide手术导航系统,通过特定光源实现光对话,提升系膜完整切除率,在胃肠肿瘤腹腔镜精准手术领域取得突破,成果发布于国际顶级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 )。
中山三院的肿瘤规范化诊疗也充分依托信息技术规范临床诊疗行为,如引入肿瘤治疗前TNM分期系统,帮助临床提高诊断精确性,为规范化诊疗打下坚实基础。今后,医院也将更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规范和提升肿瘤患者诊疗质量,在延长肿瘤患者生存期、提升肿瘤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加强多学科协作和科学研究,为大肠癌患者带去更多福音。
义诊现场,涵盖胃肠外科、消化内科、肿瘤内科等多学科的专家团队排坐在诊台后,面对面为就诊者答疑解惑,“我做过切除手术,今天特意来请教后期的护理要点,也获得了最好的指导。”一位张姓阿姨笑着告诉记者。
采写:新快报记者潘芝珍 通讯员甄晓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