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引产业进贫困村持续“造血”, “长短结合”给村民传播致富新技能
“当然是,一个天,一个地啦!”
秋风带着阵阵麦香,轻轻吹拂着罗定江两岸。岸上的稻田已露金黄,泛红的辣椒地里,不少村民正忙着采摘火红的鲜辣椒。
正在自家辣椒地里试摘新品辣椒的陈伟枝,看到新快报记者的到来,放下手中的活,跟记者打招呼。
3个多月前,云浮市郁南县南江口镇河塱村贫困户陈伟枝“出名了”,他种下的第一批朝天椒大获丰收。约10亩的辣椒,为他带来了大约12万元的纯收入,还买了一辆车。
同一年,同是郁南县人的51岁建城镇合村村贫困户吴北森,也实现了多年的“汽车梦”。只不过,帮他实现梦想的,是他辛勤喂养了1年的5万只鹌鹑。3年前在外打工、一个月只有1600元工资的他,做梦也想不到会在年过五旬时脱下“贫困帽”,住上两层小洋楼,开上雷凌小汽车……
而这些,都是佛山对口帮扶湛江和云浮254个村脱贫成果的缩影。
扶贫概况
精选产业 持续造血 村民致富
3年来,佛山派出403个帮扶单位、321名干部深入湛江、云浮下辖12个县(市、区)的254个村里,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截至2018年底,“摘帽”脱贫的人员达到72378人,脱贫率为88.66%,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441.91元。
2016年、2017年、2018年全省各地级以上市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佛山市均获得了综合评价最高等次“好”。
产业1
河塱村的脱贫辣椒红了!
约10亩辣椒让他5个月赚下12万元
看着眼前辣椒地里的陈伟枝乐开了花,但其实,他回乡植扶贫经济作物的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从2016年起,来自佛山市自然资源局的驻河塱村扶贫第一书记许伟,为这个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村民勤劳的小村引进好的扶贫产业,绞尽脑汁做各种尝试。他们曾到广东、广西十多个地方实地考察调研项目,最终确定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由致富带头人——村里优秀退伍军人谢桂权组织和带领34户贫困户种植香瓜,从而正式拉开贫困户以土地和劳务市场要素参与项目实现增收、致富的序幕。
“这样的模式,避免‘一股了之’的产业扶贫模式,能充分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真正变‘输血’为‘造血’。” 许伟说,事实也证明了这一模式的可行性。
后来,陈伟枝被许伟感召回乡创业。“40多岁了,在外打工20多年,总有一种漂泊的感觉,现在国家扶贫政策这么好,想回家闯出一条路。”陈伟枝说,就这样,他们两公婆双双辞职回家,回到了年迈双亲的身边,开始放手一搏。
澳大利亚坚果、果树、香瓜、西瓜、养鸡……在探索扶贫产业的路上,勤劳的陈伟枝一个也没落下。他先后通过扶贫贷款自筹资金2万多元用于租地、打地,以及购买抽水机、水桶和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积极投入种养产业。
2018年8月底,新的机会又来了,在郁南县县委常委曾庆固的引荐下,河塱村开始组织贫困户种植第一批辣椒(秋椒),陈伟枝也跟着种下了约10亩辣椒。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8年9月, 50年一遇的台风“山竹”将他刚刚种下一个多月的这些辣椒全部淹没。许伟乘着小船绕道现场看到后,亦心痛不已。洪水退后,满是垃圾的辣椒地里,陈伟枝的近万株辣椒苗一株不剩!
辛苦一个多月的劳动成果没了,陈伟枝夫妇欲哭无泪。很多村民都放弃了。但在驻村扶贫干部的鼓励和支持下,夫妇俩选择了迎难而上。“反正都这样了,就够胆一博了!”回想起当时的决定,陈伟枝这样答道。
随后,合作单位罗定绿家农业公司将近16000株辣椒苗,免费派送给因灾受损的贫困户。12月底,陈伟枝再次种下约10亩春季辣椒。
寄托着全家脱贫希望的10亩辣椒,受到了夫妻俩的精心照顾。近4个月时间里,夫妻俩起早贪黑,清杂草、施水肥、插防风杆……辣椒苗茁壮成长。“照顾得是真好,没有一棵杂草,辣椒长势非常好!”连时常去关心情况的许伟,都不由得由衷感叹。
可谓天道酬勤,2019年4月底,春椒收购开始了,且价格一直稳定在10元/斤左右。迎来辣椒大丰收的陈伟枝,约10亩辣椒的产量超过了2.5万斤,扣除成本后,陈伟枝净收入高达12万元。“单凭借春椒这个项目,陈伟枝今年不仅仅是脱贫,而是能致富。”听到收购公司总经理唐光生如是说,陈伟枝笑得合不拢嘴。
拿到丰收款后,陈伟枝全款买了一辆6.8万元的小货车,圆了萦绕在心头多年的汽车梦,“出行,拉货都方便。”他说。
同村单亲妈妈林丽芳的0.75亩辣椒地,产量2400余斤,增收1.6万余元;73岁贫困户谢桂新种植的1亩辣椒,产量3600斤,也增收1.8万元……
贫困户通过辣椒种植增收甚至致富的好消息,随着春风传遍了十里八村,郁南县古罗村、塱济村、东坑村等13个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先后到河塱村考察学习辣椒种植和管理经验。
据统计,2019年郁南县相关贫困村种植秋季辣椒的总面积由2018年近60亩扩大到137亩,参与的总人口由183人扩大到306人。许伟预计,今年12月将有其他贫困村种植冬季辣椒60余亩,届时将帮助近300个贫困户增收。
“看着他们有收获,比我自己有收获还开心。”许伟说。
佛山引产业进贫困村持续“造血”, “长短结合”给村民传播致富新技能
产业2
合村村蛋鹌鹑养殖小区火了!五旬夫妻档养殖蛋鹌鹑年入近10万元
在云浮郁南县丛山间的小路穿行了数十分钟后,小汽车在一处人烟稀少的山坡下停住消毒。沿着山坡步行几分钟后,巨大抽风机的轰鸣夹杂着小鹌鹑们的叫声,传入耳膜。眼前一个500平方米的养殖房里,5万只不到巴掌大的小鹌鹑,正在特制的5层“小楼”里,忙着饮水、吃食、产蛋。
这就是远近闻名的苏坑蛋鹌鹑养殖基地了,据悉,这里养出来的鹌鹑蛋,早已远销海内外。而云浮郁南县建城镇合村村贫困户吴北森夫妇,正在这里积极参与鹌鹑养殖扶贫项目。
上有80岁老母亲,下有20岁女儿,夫妇俩在扶贫组到来前,在广州市黄埔区一家印刷厂做轧工工人已经好几年。包吃包住每人每月1600元的工资,让夫妻俩一年的收入加起来,也仅能维持生存,家中漏风的危房,都无钱修缮。
命运在2016年开始有了转机。佛山对口帮扶郁南县工作小组发现鹌鹑养殖很有发展空间,以“公司+合作社+养殖小区+贫困户”的帮扶模式,与广东顺诚畜牧有限公司开展蛋鹌鹑标准化养殖扶贫产业项目。2017年10月,驻郁南工作组劝说吴北森回来“上班”养殖蛋鹌鹑。
“听说一年有差不多10万元的收入,开心得心脏砰砰跳啊,马上就辞职回来了,那边老板也替我们开心呢。”谈起当时听到消息的欣喜,森哥摘下口罩,拍着胸口形容道。
“这个决定非常英明。”吴北森告诉新快报记者,他们回村接受技术培训后,2017年12月就在合村养殖小区上岗了。每天凌晨3点半,他就起床,先花两个小时给鹌鹑添饲料,然后巡场、捡鸟蛋、清理水杯。“做好每一件事都会有成就感。”依靠勤奋和细心工作,两公婆去年仅靠养殖蛋鹌鹑这块年收入就达94800元,是以往收入的三倍。“这还不包括扶贫产业发分红,森哥还贷款买了一辆小汽车呢。”一旁养殖基地的工作人员笑着透露。
“是呀,首期花了1万块,就开回了我梦想了几十年的小汽车了。好激动!多谢驻郁南工作组和政府!”森哥告诉记者,养殖蛋鹌鹑虽然很辛苦,但他感到充实、自由而且快乐。随着扶贫工作队的到来,森哥家漏风的泥瓦房已经变成了两层水泥小洋楼。更重要的是,还能就近照顾年事已高的老母亲。
产业3
妙门村“第一菜蛇”养殖基地来了!或为两村贫困户年带来近30万分红
离开合村鹌鹑养殖小区,沿着蜿蜒小路,驱车半个小时,抵达一个半山平台,便来到云浮市郁南县平台镇妙门村养蛇小区。只见四周郁郁葱葱,映入眼帘的是200多个仓,这里匍匐着2万多条两月龄的水律蛇。这是佛山与郁南共同引进的产业扶贫项目,目前郁南有两个养蛇小区,另一个还在建设之中。
负责该养蛇小区养殖管理、广东顺诚畜牧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朱兆鹏告诉记者,这个小区于2018年7月开始规划建设,2019年7月开始运营,投产后预计带来200万元的年收入。周边两条村用政府帮扶资金向顺诚畜牧公司一次性投入股金264万多元后,可享受每年分红近30万元,这些分红直接惠及这两条村的贫困户。
“水律蛇因个头大、口感好,被誉为广东第一菜蛇。自古岭南百越民族就有吃蛇的习惯,因其滋阴补肾、壮腰健骨、祛除风湿,是秋冬进补之佳品。”朱兆鹏透露,郁南这里白天光照足,晚上阴凉,昼夜温差大,尤其是没有台风,适合这种蛇的养殖,而且它们还能产蛇蛋。以一年半为一周期,到明年今日产出蛇蛋15万-20万产量,按20元/个出售,收入有三四百万元。
养蛇成本多高呢?今年第一期投入,仅建筑成本就用了近200万元,占了所有成本的一半,蛇苗大概六七十万元。“饲料才是大头呢!”朱兆鹏说,“现在出生仅两个月,每日饲料成本就要1000元,3个月后每日3000元,一年后每日就1万多元了!”
虽然成本不小,但是广东顺诚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忠军非常看好畜牧产业的美好前景。“短短两年时间,公司开展产业扶贫项目,发展了蛋鹌鹑、养蛇、小鸡等产业链了。”林忠军说,公司生产的是小众产品,与郁南县可谓是互利互惠,在助力郁南脱贫过程中,公司也得到了发展。
数看佛山扶贫
产业项目长短结合
扶贫从“输血”变“造血”
佛山对口帮扶郁南县共22个省定相对贫困村,分布于郁南县9个镇,由佛山56个市直单位实施对口帮扶,共派出驻县驻村干部25名。“目前在郁南县,像合村这样蛋鹌鹑养殖小区共有8个,还有两个养蛇小区,76个村委参与,截至2019年9月投入扶贫资金3120万元,分红大概一年338万元。”佛山对口帮扶郁南县工作组副组长罗烁潘透露,“郁南县已经成为全省最大的蛋鹌鹑养殖基地,蛋鹌鹑远销海内外。”
目前,郁南县蛋鹌鹑养殖也成为云浮市的重点产业项目,养殖蛋鹌鹑303万只,产值达到23万元/天,参与养殖的村民(家庭)年收入10万到12万元。惠及贫困户846户2902人,带动72个贫困户自主经营或就业。
鹌鹑养殖项目是扶贫由“输血”变“造血”的一个缩影。类似的还有郁南县河塱村“首吃螃蟹”种植辣椒项目;罗定打造的万亩南药种植示范基地等。产业项目成为扶贫从“输血”向“造血”转变的有力支撑。
此外,佛山市分别与湛江、云浮两市签订了产业合作框架协议,鼓励企业到对口帮扶地区投资合作或开展产销对接。帮扶湛江、云浮两市254个相对贫困村共引导136家企业到被帮扶地投资,企业实际投资额达8476万元。扶持成立或强化巩固原有共257个专业合作社,累计投入资金5859万元。
据统计,佛山市共实施帮扶产业项目536个,建立产业基地310个,直接带动10447户36370人发展生产,占在家务农贫困户数的85.49%。帮扶建立的产业共提供3754个就业岗位,并聘请了2015个贫困户劳动力进行就近务工。帮扶建立的产业还通过分红的形式带动了14549户59246人增收。
佛山市帮扶254个相对贫困村转移劳动力就业24696人,其中吸纳贫困人口到珠三角地区就业9706人。另外通过开发公益岗位640个,吸纳447个贫困户劳动力就近就业;开办30个扶贫车间,吸纳138个贫困户劳动力就近就业。
在落实帮扶资金方面。2016-2018年,佛山市累计共投入财政专项资金23.64208亿元。
在全面协助落实贫困户“三保障”政策等规定动作的基础上,该市各级各帮扶单位还积极开展自选动作。包括投入2323万元资助教育政策没有覆盖齐全的就读本科以上或者重度困难家庭学生读书17633人次;投入193万元资助950个贫困人口医疗费用;2016-2018年,帮扶254个相对贫困村共完成危房改造户数7214户,额外追加补助6453万元等。目前,帮扶254个相对贫困村已经建立助医助学互助资金试点135个,累计投入资金1907万元,其中佛山专项资金1109万元,帮扶单位自筹资金254万元。已向有实际困难人口发放帮扶资金776万元,有9214人受益。
佛山市2019-2020年将继续按平均每村投入不低于100万元的标准统筹安排财政补助引导资金,用于相对贫困村及其相对贫困人口产业经济发展及公共设施建设。据悉,今年4月初,佛山市已完成了2019年2.54亿元的专项引导资金的划拨工作。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 娟 胡珊霞 通讯员 刘 丹
■图片:新快报记者 李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