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神湾菠萝在肇庆试种获丰收。
一群杏花鸡在大旺村贫困户李海林眼前扇动翅膀,生猛得正如他如日中天的养鸡事业;“原籍”中山市的地理名标神湾菠萝即将收成,江川镇裕丰村150亩的种植基地今年将现“菠萝的海”的壮观场面……近4年时间,杏花鸡、神湾菠萝、富硒米、红心番石榴等特色农产品在肇庆市封开县、德庆县多点开花,产业一兴,百家兴旺。
当年封开、德庆的省定贫困村,如今处处透出新气象,捏指细数,皆是中山市帮扶两县的累累硕果。中山市驻封开(德庆)县扶贫工作组积极探索“本地龙头企业+帮扶资金+农户”的脱贫模式,持续以龙头效应撬动社会力量推动精准扶贫。
【扶贫概况】产业帮扶销售旺 带动增收800多万
去年,中山投入400万元专项帮扶资金,入股封开县杏花鸡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本地龙头企业+帮扶资金+农户”脱贫模式为贫困村集体和贫困户带来固定资产收益。同时,通过电商、产销对接、直接采购等方式,驻县组扶持的多项特色产业销售额飘红,带动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增收885.3万元。
截至2019年底,中山市对口帮扶封开、德庆两县的41条省定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43.55万元,比2016年增长249.58%;有劳动力贫困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42万元,同比增长15.45%,为稳定脱贫提供了坚实支撑。
1 产业振兴 龙头企业带动长效发展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一直以来,中山驻县组将产业发展视作脱贫攻坚的加速器。中山驻县组不仅牵住发展产业的“牛鼻子”,还用好当地龙头企业做“火车头”,扶持产业长效发展。
■记者在封开县杏花镇凤楼村杏花鸡产业扶贫基地看到,一只只散养的杏花鸡在树下踱步、在草地上觅食。随着饲养员一声呼唤,分散在四处的杏花鸡飞快地聚集过来。
以杏花鸡为例,拥有国家地理标志的封开县特产杏花鸡,品质优良且市场需求量大,早在2016年中山驻县组开展扶贫工作之初,便被定为扶贫支柱产业。2019年,中山投入400万元专项帮扶资金,入股封开县杏花鸡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本地龙头企业+帮扶资金+农户”脱贫模式为贫困村集体和贫困户带来固定资产收益。“龙头效应”往贫困村纵深伸入,25条中山帮扶的省定贫困村与封开县杏花鸡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公司合作,利用“公司+农户”的模式,不断推动公司与贫困户紧密合作,带动创益增收,卓有成效。
除了杏花鸡产业园,驻县工作组还依托龙头企业的千亩蔬菜基地、百亩菠萝产业基地、富硒米基地等,累计开展产业项目591个,推动“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形成了杏花鸡、桂香米、富硒米、丑番薯、福林西瓜、神湾菠萝等拳头农业产品。
更重要的是,围绕产业的田间地头上,创造了不少劳动岗位,带动有劳动力贫困户2686人次增收,身体力行用双手致富。
受惠的贫困户当中,要数大旺村的李海林让人印象深刻。去年,中山市南朗镇驻封开镇大旺村第一书记冯锦标常常看见李海林愁眉苦脸地数着为数不多的钞票:父亲治病、孩子上学、吃穿开支,处处皆是让人苦恼的开销。当时,能否在2020年底顺利脱贫,李海林对自己毫无信心。
冯锦标见状,及时说服他加入杏花鸡养殖计划,又为他出谋划策,搭建销路。半年过去,随着一批批杏花鸡被购走,李海林一家的钱袋子终于鼓了起来。冯锦标见到李海林一家起早贪黑打理鸡棚,足见其脱贫致富信心回来了。
今年疫情期间,杏花鸡的销售受到短暂影响,之后李海林养的鸡很快就恢复到市场价格,复工复产后,他饲养的200只杏花鸡以每只90元售罄,喜得全家笑逐颜开。
最近,李海林时常拉着冯锦标商讨“养鸡大计”,他已经大胆地卖掉家里的水牛,用滚动资金购入鸡苗,扩大养殖数量,还提出要向龙头企业的专家取经,学习饲养技巧。“听到海林的想法后,真为他高兴。我已经感觉到他明显变了,变得更努力更积极。”李海林的变化让冯锦标备感欣慰。
■村里建起了小广场,成为村民日常休闲好去处。
2 产销对接 打通“血管”持久“造血”
如果说,产业打通了贫困户、贫困村脱贫致富的神经末梢,那么帮农产品对接市场,以消费促扶贫,便是持久稳定的造血。一直以来,中山驻县组将消费促扶贫作为主要攻坚任务之一,利用电商、微信群、展销会等平台,搭建线上线下消费渠道,让贫困户种植的特色农产品“不愁卖”。
“福林西瓜、富硒大米、生态玉米、红心番石榴等,都是扶贫产业产出的优质产品。酒香也怕巷子深,产品卖得出才能成为动力,驱动帮扶对象自主脱贫。”封开县委常委、驻县工作组组长冯欣荣表示。
他表示,正因如此,驻县组、各驻村队一直努力打造消费扶贫平台,挖掘扶贫微商城、专业市场的潜力,促进扶贫产品销售。
■驻村扶贫干部为福林西瓜代言,销售扶贫农产品。
去年,通过电商、产销对接、直接采购等方式,驻县组扶持的多项特色产业销售额飘红,带动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增收885.3万元。其中,洞寮村的红心番石榴畅销市场,收入近20万元;大林村的福林西瓜和生态玉米被购销一空,为贫困户增益创收8万元。
冯欣荣驻县多年,深刻感受到贫困户在消费动力推动下,发展产业的积极性逐年提高,就连部分一直不肯劳作,不愿发展种养的“脱贫困难户”,在看到其他乡亲们纷纷卖出自家农产品脱贫致富之后,也变得不甘其后,产生了“我要脱贫”的动力。
“帮扶对象支持产业发展,作为扶贫干部,也不能辜负乡亲们的厚望,这些年,驻县组一直动用全部资源,搭建消费平台,就连今年疫情期间,也没有松懈。”2020年春节,新冠病毒肆虐,影响各行各业,部分贫困地区的农产品成了滞销品,帮扶对象的焦灼,扶贫干部感同身受。春节期间冯欣荣到村里走访防疫和脱贫工作期间,不少贫困户都向他倾诉困难:“冯常委,今年我的杏花鸡受疫情影响,卖不出去,你们能不能帮忙找人来买?”
“行,我们全力以赴。”冯欣荣和驻县组其他4位同志担起责任,紧密协调,拨通无数电话,为贫困户的农产品找买家。他们还和各村的第一书记们,利用电商平台、微信朋友圈等,为贫困户的农产品卖广告、搭销路,发动中山市各帮扶单位通过微信认购。
因中山各帮扶单位给力,仅用2周时间,贫困户家中积压的2000斤富硒大米、9000只肉鸽、5200斤蜜枣、6000多只杏花鸡,一箱箱、一袋袋运送出村,在扶贫干部亲自运送下卖往中山,贫困户燃眉之急迎刃而解。此后,中山市公检法系统、人社局、卫健局、审计局等单位的工会还主动发起第二次、第三次消费小高潮……
“通过这次疫情,驻县组意识到扶贫产品销售渠道的重要性。为了更好解决扶贫产品的销售问题,今年4月,驻县组出台了《中山市帮扶封开(德庆)县消费促扶贫实施方案》,先以行政手段为支点,链接各单位工会与中山专业市场,最终推动产业扶贫和市场消费相结合,建立‘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的长效消费模式,推动贫困群众增收,确保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3 危房改造 贫困户终于同意建新房
产业帮扶和消费帮扶,是封开、德庆“脱贫战场”攻坚的缩影。截至去年12月上旬,中山驻县组帮扶封开(德庆)两县41条省定贫困村里,98.37%贫困人口达到脱贫标准。其中,有了产业带来的稳定收益,两县受中山对口帮扶的贫困村和贫困家庭均实现稳步增收。
“据统计,2019年两县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243.55万元,比2016年增长249.58%;2019年两县有劳动力贫困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42万元,同比增长15.45%,高于全省要求。乡亲们过上‘两不愁’的生活,真正脱贫。”驻县组统计专干詹炫荣同志欣喜地表示。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中山驻县组脱贫攻坚的脚步并没有停歇,驻村干部现正加紧落实政策和帮扶举措,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在今年6月底前带动剩余未脱贫的34名贫困户走出困顿。
据了解,未脱贫群众当中有部分是危房户,冯欣荣表示:“脱贫致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精准扶贫既要让帮扶对象吃得饱,穿得暖,也要让大家住得好。”
■冯欣荣(左三)带队督战危房改造,“要让帮扶对象吃得饱穿得暖,也要住得好”。
在封开县光升村,历经中山市府办、审计局、中医院联合帮扶组干部一年的劝说,贫困户卢叔终于点头,答应改造破旧不堪的危房。“在卢叔眼里,那所已经破旧的D级危房,却是风水房,为此他一直不愿意接受危房改造。”然而,眼见卢叔住在光线昏暗、环境潮湿、砖瓦松动的危房里,中山干部心里替他着急,只是老人家一直不愿接受建新房。
今年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卢叔及其两个儿子都在家防疫,驻村工作队及镇村领导上门探访,再次提及危房改造。这一次,卢叔心动了,因为扶贫干部给出的方案,是原址改造加固,提升危房安全性。
“我们讲实惠、讲政策,道理都讲到卢叔心中。他考虑到儿子们准备成家的需求,终于同意改造。这真是一年来孜孜不倦工作的突破啊。”4月23日,随着卢叔的新房子加固完成,并通过封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项目验收,驻县组在攻坚的“硬骨头”的工作上,又取得了进展。
驻县组业务副组长吴荣开预计,随着贫困户陆续住进新房,今年5月前,驻县组在德庆、封开两县的危房改造工作将全面落实,脱贫“八有”指标的任务将基本完成。
4 扶志扶智 致富带头人带动乡亲脱贫
今年4月,新快报记者再次回访中山对口帮扶的德庆、封开两县,当年的贫困村已焕然一新。危房变安全新房,洁净自来水流入家家户户,136.9公里的硬底化村路取代原来的泥路……尤其是帮扶对象,在“两不愁”“三保障”“八有”等脱贫指标覆盖下,大家纷纷表示有信心,以勤劳续航“后脱贫时代”。
封开县平凤镇五一村曾经的贫困户罗钦宗,是驻县组最骄傲的帮扶对象,成为乡亲们依靠的致富带头人。
■已经脱贫的罗钦宗成为致富带头人,除了在自己的蔬菜地里劳作,他还收购其他贫困户的蔬菜,带动其他贫困乡亲脱贫。 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摄
2017年,在中山烟草公司、市农业农村局和中山石油公司驻村队的帮扶下,罗钦宗改种了4亩蔬菜,通过学习,掌握了蔬菜种植的技术,全年获利3万元,解决一家8口生计问题。让人感动的是,被“扶”起来的他,立志带动其他贫困乡亲脱贫,回报扶贫工作队。
2018年,罗钦宗开发了村里闲置土地,种植了15亩蔬菜,7月还承包了五一村蔬菜收购站,开始蔬菜收购业务,包揽销售其他贫困户的农副产品,当年获利8万多元。
2019年,罗钦宗的蔬菜种植面积扩至35亩,并与收购方、贫困户签订了三方合作协议,让农产品销售有了稳定销路。此外,在罗钦宗带动下,13户贫困户主动参与蔬菜种植,总面积达到54亩,全村实现当年蔬菜销售30万元,为五一村脱贫攻坚打下坚实的基础。
“扶贫、扶业,也需要扶志。乡村的振兴过程里,还需要更多‘罗钦宗’撑起农村的未来。目前,我们不断探索办法,让三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冯欣荣表示,驻县组接下来更加注重指导辖内各村队提高贫困户脱贫内生发展动力,树立脱贫标兵,培养致富带头人。
扶智也是振兴乡村的关键,驻县组不仅致力培养致富带头人,还强调崇文重教,关爱下一代,阻断贫困遗根。
据了解,2016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初期,驻县组在上级没有出台具体教育帮扶政策文件情况下,先行先试,协同中山对口帮扶怀集县工作组帮扶40多名拟辍学的贫困户学生返校就读肇庆市技师学院,驻县组利用帮扶资金为他们补贴在校读书的基本生活费用,当时,部分已在工作的学生得知消息后,主动回来申请重返校园。
4年过去了,春秋轮换。当初就读肇庆市技师学院的学子已经步入社会,成为家里的顶梁柱,成为一家脱贫的关键。他们的成长,也如同印记,记录着中山对口帮扶封开、德庆的点点滴滴。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图片: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