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技术推进教育发展变革,老师应该掌握哪些能力?又该如何应用?12月24日,天河区“五合一四应用三课程”优课解码活动在广州奥林匹克中学举行。活动中,天河区多间学校的老师带来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课堂质量的课例展示,通过微能力认证、微能力解课、微能力PK、专家点评等环节,共同探讨技术提质的可行路径。
据了解,本次活动为东圃学区奥林匹克中学、吉山小学、前进小学、明珠中英文学校、骏景中学五校协同,并与廉江市雅塘中学进行网络协同。主会场为微能力认证现场,分会场是广州奥林匹克中学“i-思维课堂”教学现场。其中,广州奥林匹克中学还实现了与贵州大方二中的跨区域网络协同,探索“双师”课堂,探索未来远程教育帮扶和交流常态化道路。广州奥林匹克中学校长汪明微表示,这次活动充分体现了产、学、研、用多方联动的良好效果,是多方联动的一次示范性活动。
天河区前进小学语文教师现场进行微能力认证。
全省近70万教师已参与“微能力”培训
何为“微能力”?记者了解到,“微能力”指的是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应用微能力,包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学业评价、融合创新等38项能力,分别适用于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和智慧学习环境。广州市在教育部提出的30项微能力基础上进行了融合和创新,提出38个应用能力点,其中30个来自教育部规定,而G1至G8这八个能力点被分为“融合创新”板块中,属于广东独创,具体包括多技术融合教学的方法与策略、智慧教育背景下教学模式创新等。
“如今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已进入2.0阶段,若1.0阶段为‘教老师怎么用信息技术’,现在的2.0版本我们更注重课堂、注重应用、注重创造性。”天河区教育信息和装备服务中心研究规划部部长黄燕燕介绍道,天河区抓住“基于课堂”这一关键点,将能力提升工程2.0与数字教材项目、双融双创项目、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优教工程项目四个相关项目协同起来,实现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优质数字资源的应用以及课堂教学改进。“天河区落实2.0项目采用分阶段进行的方式,目前分为基础认证和进阶认证,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天河每校、每个学科组直至教师个人38个微能力点全覆盖。”
微能力解课环节中,明珠中英文学校教师线上参与评课。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网络教育学院副院长汪和生表示,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广东省已经有18个地市,近70万教师参加了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2.0项目的培训。他提出,教师“研修”的过程非常重要,因此建议教师能通过线上学习,提升自己,并将自己的感悟运用到实践过程中,进行集体研修和打磨。
天河独创“四应用”模式提升微能力
微能力认证环节中,有三名老师参与展示信息技术课堂应用,获得在场专家肯定。其中,广州奥林匹克中学董霞老师带来的“细菌和真菌”八年级生物课堂认证了“B6技术支持的展示与交流”能力。该老师运用移动实物展台和智慧屏幕,将难以观察的真菌菌落和微生物培养基进行教学展示,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另外,教学后,老师布置学生制作蘑菇孢子印、酸奶、馒头等与真菌特性相关的实践作业,学生可通过上传网络平台展示自己的作品,观看他人的成果,不少学生还制作了短视频展示成果。容梅评价认为,通过视频作业的方式,教师能发现孩子在课堂中难以发觉的潜力,有助于展现学生的特色和天分,是一种较为创新的作业方式。
奥林匹克中学一节生物课上,教师运用移动实物展台授课,教师手中平板所拍摄和展示的内容可实时同步到学生桌上的平板和智慧黑板中。(受访者供图)
“微能力解课”环节,让不同学校教师对展示教师对课堂案例进行“解码”,分析课例中教师运用了哪些微能力点,达到何种教学效果,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等。各位教师还对能力点的具体要求进行了提炼,编制口诀,展示各人的理解,其中还有思品教师对语文学科进行跨学科的对比点评。而“微能力PK环节”,是英语学科和数学学科对同一个能力点进行跨学科的比较和探讨。
黄燕燕对此解释道,天河区独创了“四应用”模式,分别是“微能力认证”“微能力解课”“微能力同学科PK”和“微能力跨学科PK”。其中,“微能力同学科PK”是从内容立意走向能力立意,同一学科使用不同的微能力点解决课堂问题。而“微能力跨学科PK”实现教师能力发展从学科走向跨学科,能让教师针对微能力应用这一共同话题,用不同的学科眼光和切入口进行评课,打破了不同科目教师之间难以评课的界限。
采写:新快报记者邓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