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11月20日,“将科技成果更好转化为新质生产力”——2023年粤港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系列研究成果发布暨南沙创新发展论坛在南沙举行。现场发布《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转化报告(2023年)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南沙科技成果转化十大案例》(以下简称《十大案例》)等研究成果,集中展现一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发展成效和生动实践。
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的“南沙密码”
论坛上,现场发布的《南沙科技成果转化十大案例》,以南沙先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和提炼广州巨湾技研有限公司等南沙十大代表性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为南沙广大科技企业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经验借鉴。
“我们是南沙土生土长的科研企业。”入选案例代表、广东健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彬表示,此次入选《十大案例》是对公司“1+1+N”(1个高层次人才团队+1个高端研发平台+多个技术产业化实体)产学研合作转化模式的充分肯定。目前,该公司打破国外企业在口腔修复领域的市场垄断,实现口腔颅颌面植入式技术高质量、高效益转化。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论坛发布《创新管理 南沙实践》,围绕南沙区内具有优秀创新管理经验实践的企业、科研院所、创新平台展开研究,提炼总结28个典型案例共同揭示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的“南沙密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南沙实践与创新经验。
广州南沙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谢伟表示,南沙不断畅通“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资本化”全链条创新路径,从强化科技成果供给、支持转化载体建设、增强科技金融赋能、营造创新生态环境等方面发力,激发创新引擎活力。
强化重大创新载体科技创新能力
截至2022年底,广东有效发明专利量达53.92万件,连续13年居全国首位,其中,高价值发明专利有效量26.07万件……《蓝皮书》从“四地”“一站”“一区”等六个维度提出将南沙打造成为华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的具体路径。
近年来,南沙区基本形成“1+1+3+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南沙科学城、中科院明珠科学园建设稳步推进,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建成开学,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正在创建国家实验室基地,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已与中国科学院、高校等合作共建22个高水平科研机构和370个创新平台。
《蓝皮书》建议,强化南沙重大创新载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引导资金流向具有应用潜力的科技成果研发项目,加速科技成果的研发与供给;继续发挥广州南沙科技成果转化联盟的资源汇集与成果转化催化作用,以科技转化联盟的影响力吸引海内外优秀的技术研发机构落户南沙;积极推动在南沙区共建优秀大学分校,引入更多高端科研技术人才来到南沙、落户南沙,增强科技研发实力。
采写:新快报记者 朱清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