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世界的一流“绣花师”慕容啟华:工匠精神就是 吃苦耐劳 持之以恒 精益求精
只需一块透明玻璃在手,便能将1毫米厚的电缆半导电层断口雕琢得平滑、整齐、直如刀割。从业15年,南方电网广东广州供电局输电管理一所高级检修工程师慕容啟华负责敷设的181公里电缆,迄今无一起质量故障。他说,成为一名好工匠没有任何捷径。
“不是有力气就行,做这行,你得有绣花精神”
2008年,慕容啟华进入广州供电局工作,从事电缆运检和施工工作。报到第一天,慕容啟华的心就提到嗓子眼了。“埋在地下的电缆,你要像绣花一样,每一步遵循标准做得很精细,否则整个设备就报废了。”老师傅严肃道。
一个冷知识,高压电缆的附件安装是全世界门槛最高的手艺之一。在附件安装的时候,环境温度、湿度、洁净度都必须达到特定区间才行。而且,迄今为止,这个活机器搞不掂,只有人类日复一日练就的灵巧双手才能驾驭它。
那个年代,电缆工程量大,工期紧张,留给慕容啟华准备的时间并不多。“你能不能做这个?”老师傅让慕容啟华给电缆的半导电层刮个断口。电缆内部大有乾坤,导体是电缆的核心部分,负责传输电流;向外数去,有绝缘层、护套层。由于结构复杂、尺寸精细,要求施工工艺必须达到毫米级别。
“好!”慕容啟华大胆应战。玻璃是刮电缆的唯一工具。一块玻璃最锋利的时刻,是掰开的瞬间。慕容啟华握着这块长约10厘米、宽约5厘米的透明玻璃,小心翼翼地刮起了电缆。按照图纸,切刮1毫米厚的有点柔软的半导电层,做到没有台阶、凹凸、毛刺……
合格了!老师傅对这个徒弟真正意义上的首个作品表示了肯定。慕容啟华告诉记者,自己心里其实有点谱,因为看过很多遍,用心记住了。而且,他还怀有一颗敬畏之心:“我知道,电缆做坏了替换成本巨大,就想着一定要努力做好。”
“他们根本不信我们能成功,我心里时刻悬着石头”
从此之后,慕容啟华开始承担一些更重要的任务。2009年,尚是“小萌新”的他遇到了一个大挑战便是惠州抽水蓄能电站。这是广东省内兴建的第二座大型抽水蓄能电站,也是“西电东送”的重要配套工程。该工程电缆走廊所经过的斜井为当时国内长度最长的电缆斜井隧道。
具体施工难度有多高?环境十分恶劣不提,当时的设备是进口的,国内尚未有成功的敷设经验。“国外专家一开始根本不相信我们能敷设成功。电缆自重很重,长度约500米。我们首先要把它搬到一个约17.5度的斜井上,一不小心就会滑下去;然后就是固定好。此外,为了消除电缆的热胀冷缩应力影响,在每相电缆敷设完毕后都要采用蛇形的摆放形式将电缆进行固定,工艺要求很高。还是那句话,一个不小心可能就会报废。”
炎热的夏季,闷热的隧道,漫长的台阶。用来固定的支架很锋利,慕容啟华和同事们爬上爬下,敷设着意义非凡的电缆,一不小心还会被划破手。每当“一条蛇”敷设好,同事会立即测量波形幅度,不合要求的马上修正。
一个半月过去,工程如期交付。6根电缆齐刷刷地站在支架上,幅度统一,角度整齐,电缆没有任何变形,堪称工艺品。慕容啟华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很佩服你们,”外国专家由衷赞叹道。
“荣誉加身,他还是冲在一线,干最脏最累的活”
严谨的精神时刻伴随着慕容啟华,在之后的多年工作中,他不仅将高压电缆附件安装的工艺逐一操练吸收,还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经验——“刮、磨、包”。凭借这“三大技艺”,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的他,今年还参加了全国电力行业电力电缆安装运维职业技能竞赛和中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斩获一金一铜,并被授予“金牌技工”“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如今,已成为技能型人才的慕容啟华,仍带着徒弟坚守一线。2021年3月,黄埔区某工地的电缆被外力破坏,导致跳闸。慕容啟华冲在了前面,半躺在沟里,开始抢修工作。在现场的同事全万霖说,其实,抢修这种又急又累的活并非一定要慕容啟华做不可。差别在于,别的老师傅做,可能需要40分钟,而慕容啟华10分钟就能搞定。“能吃苦,肯吃亏,做电缆,有天赋。”与他共事十多年的老师傅刘万忠评价慕容啟华道。
“无一起质量故障,是因为坚持着工匠精神”
不要以为慕容啟华只有手上功夫了得,他的知识与创造力一点也不差。
慕容啟华研究了一种电缆附件安装现场快速拆装的专用棚架,对比传统的方法,不仅缩短了安装时间,而且仅单次抢修就可降低上万元成本。此外,他还研究了电缆故障快速定位方法,故障定位率大大提高40%以上。
在广东,慕容啟华敷设了181公里电缆,迄今无一起质量故障。也许此刻你脚下流动着电能的城市大动脉,正是由他参与建设的。
怎能做到如此境界?慕容啟华说,没有捷径,就是慢慢练,珍惜每一次学习与实战的机会。“跟电缆打交道注定是又脏又累的。我认为工匠精神就是要有责任心,能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精益求精。即使有人在旁边干扰,我工作的时候也感受不到他的存在,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电缆上,每一个步骤都要严谨认真,不能‘差不多’,‘差不多’就是‘差很多’。”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彤 通讯员 黄欣然 贺庶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