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2月27日上午,政协第四届广州市南沙区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开幕。期间,区政协委员纷纷结合履职实际各抒己见,围绕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生态文明共建、粤语文化传承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高民:建议打造全方位创新创业支持生态
南沙区政协委员、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院长高民聚焦充分利用南沙现有优势、打造全方位创新创业支持生态,围绕创业服务、城市应用场景开放、产业需求对接、实验室开放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高民表示,可依托南沙现有优质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在全区设置若干一站式创业服务站,帮助创业者快速了解南沙的各项政策、各创业基地的服务内容,并且能帮助他们申请入驻公寓、开办公司/银行账号,快速地落地下来。另一方面,南沙现有的青年公寓提供7天免费入驻非常好,但建议增加到一个月,让创业者有足够的时间安顿下来。
科技型初创企业要把技术能力转化成产品与生产力,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非常重要。高民建议,南沙可探索推动城市应用场景的开放,让场景创新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和落地的重要抓手,同时推动科研资金和耐心资本参与场景创新和落地。将科技——场景——金融融合在一起,进一步推动科技企业的落地与发展。
对更精专的科技型初创企业,高民认为需要帮助他们对接产业需求,在产业链中找到他们的位置。建议动员各行业协会和各创新创业平台一起帮助初创企业对接,他们和企业最熟悉,可以深入了解企业的需求。有他们的助力,相信南沙的初创团队能快速地和产业联结在一起。
“今时今日的高科技创业,已经很难就靠一个人一台电脑来创造奇迹。现在是需要专业的实验室和众多的科研设备来支撑。”高民建议,过去这些年南沙支持建立了众多的新型研发机构,是否可以要求他们开放实验室和设备,以成本价格出租给来南沙创业的年轻人,减少高科技创业的初期投入,降低高科技创业的门槛。
此外,高民表示,创业需要的知识和学校学习的知识相差较大,要帮助初创者提高成功率,有必要在南沙组织不同层级的训练营、培训班,从产品思维、市场推广、销售管理、团队建设、投融资、财务知识等方面提高初创者有关创业的知识,帮助他们成长。
郭杰骏:对接香港“产学研1+计划”,打造南沙科创团队加速落地新生态
“香港‘产学研1+计划’是由香港特区政府推出的100亿港元的项目,主要推动香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部分香港高校的基础研究做得非常好,但是未来这些项目如何落地、产业化?由于香港的市场比较小,大湾区特别是南沙可以很好地承接这些项目。”为此,南沙区政协委员、广州南沙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委员、华润科学技术研究院技术转化高级专员郭杰骏聚焦对接香港“产学研1+计划”,提出打造南沙科创团队加速落地新生态的建议。
郭杰骏表示,香港“产学研1+计划”第一期已有20余个项目,涉及大健康、生物医药等行业领域,南沙可以建立一个联络点,将这些好的项目、团队汇集在南沙,他们未来若是有好项目可以直接落地南沙,同时亦可以加强大湾区不同城市的联系。其次,可以出台相关的方案或政策,为这些项目提供场地支持、产业链需求对接,推动项目更好地落地南沙。
在对接香港“产学研1+计划”方面,郭杰骏已经带了几个项目来南沙考察,项目方对南沙非常感兴趣。目前,他正推动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生物软组织项目和太空育种项目于今年落地南沙。“南沙是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地理位置优越,在交通和对接产业链方面都非常方便。此外,对于生物软组织项目来说,广州是华南地区医疗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南沙亦有很好的医疗资源配套,市场非常广阔。”郭杰骏说。
郝桂良:传承弘扬粤语文化,助力粤港澳合作交流
“‘同声同气’、便于相互交流沟通是广州南沙独特的优势。”南沙区政协委员、区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委员会委员,区政协文化文史学习和联络委员会委员,志成(香港)集团总经理郝桂良在实际工作、日常生活中发现,香港市民和业界对讲粤语的环境感到特别亲切,相比于使用普通话,讲粤语会显得更通情达理,更没有隔膜,更加容易促成粤港澳之间的各项合作。
为此,郝桂良建议,可以定期组织南沙区内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开展粤语文化交流培训活动,对于涉及与港澳同胞的业务洽谈、青年创新创业等岗位,应该要求工作人员熟练掌握粤语,更有效提高沟通效率,达成合作。另外,利用区内媒体资源,制作粤语文化推广视频,宣传粤语的历史和价值。
其次,要完善粤语进入校园的具体举措,在南沙区内的学校开展粤语启蒙教育和粤语课程,培养学生对粤语的兴趣;加强与港科大(广州)、广州大学、暨南大学等粤港澳大湾区知名高校的合作,培养专业的粤语教学人才。
此外,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每年举办“南沙粤语文化节”,邀请港澳及海外粤语文化团体参与。支援区内传媒企业制作粤语主题的影视作品,鼓励科技企业开发粤语学习工具,从而助力推动粤语数字化传承。在社区亦可以设立“粤语文化广场”,定期举办以粤语为主题的系列性活动,增加民众对粤语的认同和情怀。
赵阳:建设黄金内湾生态廊道,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湿地协同共建
珠江入海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分布着10片重要湿地,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不含浅海水域面积),同属滨海湿地类型,各自具有丰富的生态保护和管理经验,但由于相互之间缺乏联动,无法对珠江口的整体生态空间产生更高价值。南沙区政协委员,广州市水鸟世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赵阳建议,可建设黄金内湾生态廊道,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湿地协同共建。
赵阳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湿地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价值,共建工作已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香港渔农署、澳门市政署、香港湿地、澳门湿地每年一次联席会议,追踪湾区湿地面积、候鸟数量及飞行轨迹、红树林面积等数据变化长达30年。此外,南沙湿地与香港米埔湿地、澳门路氹湿地已达成合作共识,联合开展湿地协同建设工作,展现出区域湿地群的规模效应和生态功能。
赵阳建议,可由粤港澳三地相关部门联合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湿地共建筹委会,联合三地政府签订黄金内湾生态廊道建设合作框架协议,明确共建协调机制,共同制定发展规划。争取促进粤港澳融合发展的国家级重点项目落位南沙南部地区;举办国际论坛,打造区域间湿地保护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共享湿地保护经验,促进区域合作。共同在粤港澳大湾区实践习主席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顶层设计,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之城。
陈顺权:可帮助潜力项目补齐短板,打造VC投资机构追逐的项目
“南沙这几年的营商环境是越来越好了。”南沙区政协委员、广州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民建南沙基层委员会副主委陈顺权介绍道,去年4月,他们成立了材料公司——膜尔新材,聚焦微电子领域和生物医药领域中的高精度膜过滤器,并在当年7月就完成了2200万的融资,期间,南沙在融资、科技成果转化、厂房落地建设等方面给予了非常多的帮助和支持。
陈顺权分享说,去年膜尔新材在融资的过程中,接触了非常多投资机构,他发现大概有10%的项目是所有人都想投的,剩下90%的项目大多是高校科研机构刚做到结题就结束了,项目成熟度不够高。为此,陈顺权建议,可以在这90%的项目中挑选一些有潜力的项目,通过南沙区内一些种子基金和区内专业孵化平台或机构助力,将项目中的短板补起来,蜕变成那10%的、被VC投资机构追逐的项目。
采写:新快报记者 林钢威 通讯员 何倩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