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5月14日从浙江省新型研发机构之江实验室了解到,随着太空计算卫星星座1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我国整轨互联太空计算星座“三体计算星座”正式进入组网阶段。
本次发射的一箭12星是“三体计算星座”的首次发射,也是国星宇航“星算”计划的首次发射。该星座能够实现整轨卫星互联,并搭载了80亿参数的天基模型,可对L0-L4级卫星数据进行在轨处理,将执行异轨卫星激光接入、天文科学观测等在轨试验任务。
“三体计算星座”目的是什么?
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介绍,“三体计算星座”是由之江实验室协同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的千星规模的太空计算基础设施。该设施将通过在轨实时处理数据,解决传统卫星数据处理效率瓶颈问题,推动人工智能在太空的应用与发展。
之江实验室天基计算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李超介绍说,传统的人造卫星主要分为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卫星三大类,而“三体计算星座”属于第四类——算力卫星。通常情况下,卫星需先将数据传回地面,再由地面数据处理中心对其进行解析,但这种传统的“天感地算”模式,受限于地面站资源、带宽等因素,仅有不到十分之一的有效卫星数据能传回地面,且存在数据时效较差等问题。“三体计算星座”正是要解决这一问题,采集的信息直接在太空处理,之后给地面发回处理结果。
据了解,本次首发入轨的12颗计算卫星均搭载了星载智算系统、星间通信系统,能够实现整轨卫星互联,具备太空在轨计算能力,将构建天地一体化网络。卫星同时搭载了80亿参数的天基模型,可对L0-L4级卫星数据进行在轨处理,将执行异轨卫星激光接入、天文科学观测等在轨试验任务。
目前12颗卫星的算力多少?
据介绍,本次发射12颗卫星,最高单星算力达744TOPS(每秒744万亿次计算),整体具备5POPS(每秒5千万亿次计算)在轨计算能力和30TB存储容量。
而在未来,“三体计算星座” 计划达到千星规模,建成后总算力可达 1000POPS(每秒百亿亿次计算),将构建天地一体化网络,推动人工智能在太空的应用与发展,为太空计算和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撑。
1000P算力意味着什么?以对20万颗星体的数据探索为例,传统方式需要一个有经验的科学家用169天才能完成,1000P算力只需要10.02秒,相当于50万台PC电脑的算力。
根据计划,今年,之江实验室将完成超50颗计算卫星的星座布局,2027年前,至少完成100颗左右的卫星规模建设。
人工智能时代,算力就是关键
王坚在2024年曾表示:“人工智能时代,算力成本决定了我们的创新成本。”他认为“三体计算星座”就能很好地应对在轨卫星数量快速增长带来的算力挑战。“我们希望将单颗卫星的算力从T级提升至P级,并像互联网将不同电脑连接在一起一样,实现卫星之间的互联互通。”王坚进一步介绍说,“有了计算星座,一颗星也能体现价值。”他表示“三体计算星座”的构建,将大大拓展太空应用的边界,对空天产业的变革具有深远意义。
在接受采访时,李超表示“三体计算星座”在城市治理、应急救灾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为未来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更有效的数据支撑和在轨智能服务。他举例说:“对于森林防火来讲,传统的处理方式都是卫星拍的数据,然后把数据传到地面进行处理,处理的时间差不多要达到小时级,而现在通过我们把算力和模型搬到天上,我们可以将数据处理的效率、森林火灾发现的效率由小时级提升到分钟级甚至秒级。”
首发卫星已经开始工作
在之江实验室的“三体计算星座”指挥控制大厅,记者看到,首发卫星的第一组遥测数据已经顺利回传,科研团队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后续工作中。
“组建一个太空计算星座,并让星座充分发挥其价值,是一项非常庞大、极度复杂的系统工程,有组织的科研、有组织的成果转化等机制创新是重要保障。”之江实验室党委书记佟桂莉表示。
李超介绍,之江实验室承担了星载智能计算机等太空计算软硬件和天基模型的研制工作,国星宇航承担了首次发射的智能网联卫星平台研发和整星研制工作。
为什么叫“三体计算星座”?
王坚表示,“三体”来源于牛顿提出的“三体问题”,这个问题在科学界至今无解,其本质是当有三个以上的对象协同工作时,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同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一样,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关系。三体计算星座就是希望汇聚不同创新主体的力量,通过机制的创新,共同完成太空计算的宏伟目标。
来源:新华社、文汇报、新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