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太湖村的撂荒地复耕复种示范点逐步打造为集种植、旅游、研学等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项目;上墩村智慧蓝莓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多了音乐露营地,一到晚上便门庭若市;地上种芋头,地下养广地龙,官铺村正在开展立体种养试验……
新快报日前走访了解到,两轮帮扶以来,广州市荔湾区驻梅州市梅县区畲江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下称“工作队”)不但积极推动一个个富民产业从“0”到“1”出现,而且不断探索创新,激发乡村全面振兴动力活力,农文旅融合发展“畲江模式”越来越受到外界关注。
发展智慧农业,湖洋地变“聚宝盆”
驻畲江镇工作队由组团单位广州市荔湾区龙津街道、逢源街道、花地街道及荔湾区司法局派出帮扶干部组成。“我们现在的帮扶重点是,一方面对原有产业进行巩固、充实、创新;一方面因地制宜引进更多适合当地发展的富民产业,联农带农富农。”作为驻畲江镇两轮工作队的队长,日前,朱北辰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如是畅谈思路。
“你看,这台钩机起不来了,这里面可是有故事的。”在太湖村占地1900多亩撂荒地复耕复种示范点,朱北辰指着田里一条半裸露的钩机吊臂告诉新快报记者,这里原是常年受水浸的湖洋田,因耕种条件较差撂荒了一二十年。在工作队的推动下,2022年底开始进行复耕复种。“当年为预防陷机,钩机要吊着三块大铁板作业,但几乎每天都会发生陷机的情况,这台钩机掉下去后,动用八台钩机都没能把它完整地救上来。”朱北辰说起之前的情况仍历历在目。如今,这些开垦后的田每隔一段就有一口水井。“它们可不是用来灌溉的,而是用来排水的,防止田地被水浸变回湖洋田”。
艰难开拓出来的撂荒地,如今发挥着重要作用。该基地与嘉应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科学院、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紧密合作,正成为集种植、旅游、智慧农业实践、农业体验和科普、研学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项目。在航天农业基地里,记者见到了圆形的大茄子,原来这是航天改良育种而长成的。此外,航天育种大棚还培植航天秧苗、玉米、番茄等品种,这些太空种苗具有高产、抗虫、抗霜冻等优势。
农田里则分块探索稻鱼、稻虾(澳洲小青龙)、稻甲共生等循环种养殖模式,在充分守护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促进农业的提质增效。远处,则是大片的西瓜地。
值得一提的是,工作队去年还投入荔湾区帮扶资金51.85万元,在这里建设了智慧耕作道,这个耕作道以太阳能供电,犹如农田的神经网络,可监控虫情,可监控温度、湿度等数据,农田的情况同步到乡村振兴大讲堂后端,收集到的数据为下一步的智慧农业作准备。
在基地里记者还看到不少“我在畲江有块田”认耕牌,工作队队员张思波介绍说,撂荒地复耕复种以来,工作队已推动外界认耕认种畲江600多亩稻田,共筹得款项接近200万元,为推动粮食生产作出了积极贡献。
基地以及同步建设的畲穗丝苗米产业园自建设以来,农文旅充分融合,已吸引超过5000人次的游客和学生等人员参观体验,带动周边相关产业增收约50万元。
基地不远处,一个太湖村光伏广场正在建设,光伏长廊主体建设已完成,部分铺设上了光伏发电设备,现场,百姓舞台、停车场、河堤绿道、足球场等也已完工。光伏广场占地面积10亩地,后期工作队将注入部分资金支持光伏建设,以提升太湖村集体收入,驻太湖村第一书记张思波说道。
创设音乐露营地,种植基地变打卡点
在上墩村智慧蓝莓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新快报记者也发现了一个惊人的变化,这里的一大片空地铺上了草皮,设置了不少临时帐篷和桌椅,变身音乐营地。“白天天气热,一到晚上就非常热闹,来这里喝咖啡、吃基地自养小龙虾的市民游客很多。”基地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基地的变化都离不开工作队真金白银支持和“金点子”的输出。基地所在地原是一块头顶电线的泡水地。2022年6月,工作队携手畲江镇党委、政府引进广东祥成农创帮扶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打造成现代5G蓝莓基地。如今,在工作队的支持下,基地已发展了蓝莓、嘉宝果、鸡肉菌三大拳头产品,并创新开展“稻虾(小龙虾)轮作”,带动当地三四十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工作队支持这个项目从‘0’到‘1’发展,不但帮基地疏通了内涝,还在2024年协助基地成功申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如今基地生产的食用菌可以更好地对接到珠三角乃至港澳市场。”工作队队员章羽说,基地离梅州市区才30公里路程,工作队还坚持农文旅融合思维,不断外引资源,策划蓝莓活动月等集体采摘、团建等系列活动,累计帮助基地吸引游客超过2万人次,带动农产品销售收入增长30%以上。
引入广地龙养殖产业,打造立体种养示范
与原有产业巩固创新发展不同,官铺村的广地龙养殖示范基地则是在最近几个月才发展起来的。这里原是一片撂荒地,在工作队的推动下,2022年进行了复耕复种。2024年下半年,工作队牵线搭桥,引入梅州市龙盈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简称“龙盈公司”)建设广地龙养殖示范基地。
新快报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垄垄广地龙养殖地上支起了黑纱,地上虽然看不到广地龙的影子,但一个个养殖凹槽清晰可见。“广地龙怕热,所以我们要用黑纱来帮它们隔热,傍晚的时候还要喷水降温。”龙盈公司相关负责人许耿标介绍说,基地还间种了芋头、佛手、南药等作物,规划一共立体种养300多亩,如今已投产100多亩。
“这个广地龙养殖基地很好,让村里很多人都有活干。”正在打理基地的叶叔告诉记者,在这里工作一天有150元,很不错。许耿标介绍说,平常基地雇用10个人,高峰期则要30多人。下一步计划以“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更多农户一起合作种养。他介绍说,广地龙能够提取蚓激酶,广泛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用药,基地跟一些大公司有合作,可以提供种苗、有机饲料和技术支持并保底价回收,可以带动农户一起增收致富。他透露说,一亩地如果管理得好,一年能收成200斤干品,按目前的价格,1吨广地龙干品可以卖到30万元。“广地龙投放后会自己繁殖,一季度采收一次,如果农户能够管理好10亩地左右,一年纯利润七八万元没问题,这还不算间种农作物的收成”。新快报记者了解到,基地每年还将给村里带来7万多元的租地收入。
工作队队员周爱文表示,工作队下一步将协助村里建好环村道和太阳能路灯等设施,共同维护好营商环境,提升村集体和农户收入。同时希望通过科技赋能、制度创新,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以广地龙养殖为龙头,打造绿色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同时发展南药种植,打造休闲乡村旅游,实现三产融合,延伸产业链。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
摄影:新快报记者 王飞
校对:马少俊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