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作为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日前,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广东工业大学“青耘未来”突击队依托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科研背景,深入太保镇开展乡村振兴实践,从梯田肌理到当地诉求,队员用脚步丈量乡村振兴的现实土壤,突出青年学子将个人成长融入地方发展的责任担当。太保镇党委副书记罗杰成、镇团委专职副书记黄嘉伟,保城村、莲塘村、老寨村相关负责人,以及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科技特派员团队和突击队全体成员参加了启动仪式。
以专业能力助力乡村产业提升
罗杰成代表太保镇党委、政府对突击队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强调乡村振兴需要青年人才的智慧和科技支撑,希望广工学子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太保镇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新思路。老寨村负责人表示,期待通过高校资源支持,丰富留守儿童教育体验,并借助青年力量讲好乡村故事。
突击队队长刘烨纯表示,团队将深入老寨村开展自然教育和文化传承活动,并在莲塘狮舞基地、欧家梯田等地进行实地调研,以专业能力助力乡村产业提升。
启动仪式后,校地双方围绕合作规划、资源对接及实践方案等进行了深入交流,为后续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驱动太保发展的多维实践
“青耘未来”突击队在开展暑期“百千万工程”实践活动开展前,“三探”太保镇沙坪村欧家梯田等核心区域,对接乡土需求,汇集来自不同专业的优秀学生发挥专业所长,助力精准帮扶,为 “双向奔赴” 奠定基础。
突击队以数字技术为纽带,构建乡土资源转化新路径。将在地物产与民族技艺融入数字传播,借直播带货释放特色产品价值;依托小红书、视频号、公众号等多平台内容矩阵扩大乡土景观与文化风情的知名度;通过教授无人机使用等技能,推动本土力量掌握数字工具应用逻辑,实现从外部赋能到内生成长的转变,让数字技术成为激活太保镇发展的新型生产力,为乡土振兴提供了可持续的实践范式。
文化创意为太保镇的地方特色注入了鲜活灵魂。团队以民族服饰与欧家梯田的意象交融为创作原点,通过图文的意境营造与视频的叙事重构,让壮瑶织锦的斑斓纹样与梯田的层叠肌理形成视觉对话,使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传播语境中焕发新生。“梯田魔法学院” 暑期研学活动的宣传设计,则巧妙嫁接农耕文明的智慧传承与青少年的认知视角,将插秧、制茶等农事体验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 IP,构建起乡土教育与文化传播的双重载体。
在农产品包装革新中,团队深挖鹰嘴桃等物产背后的地域基因,将梯田曲线、民族图腾等文化元素提炼为设计语言,既保留乡土本真的质朴质感,又通过美学表达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这种从符号提取到场景再造的创意实践,不仅强化了太保镇 “梯田风情 + 民族文化” 的品牌辨识度,更推动了太保镇文化资源向发展资本的价值转化,让深藏于山野的文化魅力成为吸引外界目光的独特标识。
规划设计为太保镇沙坪村长远发展锚定科学方向。团队以系统思维完成欧家梯田发展环境调研,从生态、文化、产业维度研判瓶颈与潜力,形成数据支撑的战略图谱;设计景区游览路线图,以空间叙事构建全域旅游骨架。
这份专业规划既立足当下资源禀赋,又预留未来发展弹性,既规避生态破坏风险,又为业态升级铺路。从智识思考到实践方案,实现学术与乡土的深度耦合,使规划成为统筹保护与发展的方法论,为太保镇铺就兼具文化厚度与生态温度的振兴之路。
在青春实践中实现双向奔赴
广工智识以经济增益、客流增长、技能升级赋能太保镇乡村振兴,而乡土实践亦通过认知深化、技能淬炼、智慧启迪反哺青春成长。这种 “青春注入创新动能——乡土提供成长场域” 的闭环,本质是校地协同下的生态共荣,让振兴力量与青春价值在互动中实现双向跃升。
广东工业大学“青耘未来”“百千万”工程暨农村科技特派员突击队系广东工业大学“百千万工程”重点立项队伍。突击队由管理学院祁明德教授、罗美娟副教授和高虹圆教授全程指导。
本次乡村振兴实践活动精准捕捉太保镇发展需求,三支小队分别在莲塘狮舞基地、老寨村、欧家梯田开展点对点活动:莲塘狮舞基地小队将就狮舞产业的布局规划、非遗传承故事的镜头记录、传播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等三个维度展开工作;老寨村小队将以安全知识普及、户外观察等形式开展留守儿童的自然教育,让孩子们在课程中加深家乡文化认同感,埋下为家乡建设做贡献的种子;欧家梯田小队将围绕梯田宣传视频的拍摄制作,抖音、小红书等账号的运营,优质农产品的营销等关键工作展开,力图实现游客“引进来”、产品“走出去”,打造太保“新名片”。
未来,“青耘未来”突击队将继续深化协同校地长效合作机制,以持续释放青春引擎的持久动能。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 通讯员 刘烨纯 洪诗虹 何奕霖 刘烨纯 高楠钧 洪诗虹 姚培铠 石俊彦 朱文蕊 欧阳晓东
校对:陈泽佳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