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近日,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挂出了关于公开征求《广东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2025-2035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意见的公告。意见稿提出,推荐深圳市等9处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线索。
保护对象数量不断增加
广东保护对象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24年12月,全省共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世界自然遗产1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项,世界记忆遗产1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1个,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88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65项,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16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座、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15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5个、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19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5个、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57个,中国传统村落292个、广东省传统村落186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9个、广东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8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1处、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113处,地下文物埋藏区91个,水下文物保护区2个,历史建筑4552处,古树名木85891株,国家文化公园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8处、省级风景名胜区18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4处,百年水文站2处,国家工业遗产5处、广东省工业遗产27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7处,地名文化遗产6处,南粤古驿道23条,中央红色交通线1条,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5处,大遗址10处,中华老字号73个,形成了传承岭南文化最综合、最完整、最系统的载体。
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保护认识意识有偏差,保护传承发展不均衡,价值内涵挖掘不充分等。意见稿指出,部分市县对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依然存在“重发展、轻保护”“以保为主,保而不用”的思想,保护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
推荐深圳市等9处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线索
据悉,全省价值特色支撑涵盖五大方面:岭南文化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民主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先行地、华侨华人重要祖籍地。围绕五大历史文化价值,全面梳理代表性遗存,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形成主线清晰、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保护对象体系。
意见稿提出,挖掘在全国范围或广东省内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古代府州县、近现代商埠城市、当代改革开放城市等市县,推荐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韶关市、东莞市、江门市、揭阳市、高州市、连州市等9处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线索,推荐阳江市、河源市、封开县等15处作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线索。
推荐东莞市虎门镇、河源市龙川县佗城镇、潮州市潮安区龙湖镇、揭阳市揭西县棉湖镇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线索;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佛山市三水区芦苞镇等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线索;潮州市潮安区古巷镇古巷一村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线索;广州市从化区温泉镇宣星古村等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线索;佛山市阮涌等为历史文化街区线索;梅州市兴宁老街等为历史地段线索;陈李济中药文化园为国家工业遗产线索;梅州西阳清凉山茶文化系统等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线索。
此外,加强对全省122个县级行政区对尚未认定为历史文化街区的旧广场、旧厂区、旧车站、旧校园、古驿道、历史景观等地区的挖掘与保护传承,推荐184处作为历史地段线索,力求做到县县有历史地段。
构建“一核四圈五地六廊一网”
活化利用总体格局综合考量地理环境、历史源流、民系文化、文化线路等因素,突出历史文化价值代表性遗存,保护展示全方位,构建“一核四圈五地六廊一网”的城乡历史文化活化利用总体格局。
一核,即围绕环珠江口“黄金内湾”打造环珠江口历史文化核。
四圈,即依托广府、客家、潮汕、雷州等四大文化分区,构建四大文化圈,系统展示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地,即围绕广东五大历史文化价值,以建设活化利用精品工程为抓手,系统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
六廊,即以沿海、西江、北江、东江、韩江、鉴江等大江大河和骨干河道为基础,结合沿线的碧道碧带和古驿道,串联历史文化遗存及水利风景区、自然保护地等自然风光,构建六大历史文化廊道。
一网即由南粤古驿道线性文化遗产组成的古驿道网络。
公开征求意见时间截至8月14日。公示期间,有关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可以信函或电子邮件形式提出意见建议,信封或邮件标题请注明“《广东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2025-2035年)》意见建议”,单位意见须加盖公章,个人意见须署明真实姓名、身份证号和联系电话。
通讯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中路483号粤财大厦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筑节能处,邮编:510045。
电子邮箱:zjt_jnc@gd.gov.cn。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