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在广州的社区投放点,AI摄像头实时为正确分类的居民“点赞”;街巷间,“志愿红”耐心引导垃圾投放;终端处理厂,高速分拣机器人精准分选可回收物……这座超大城市正以“科技硬支撑+志愿软动力”的双力协同模式,破解垃圾分类治理难题。五年来,广州将数字智慧融入治理全链条,以志愿服务激活全民参与热情,走出了一条“数智赋能、全民共建”的超大城市垃圾分类新路径,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数字赋能:全链条智慧体系筑牢治理硬支撑
居民分类意识不足、投放行为难以规范、收运过程监管缺位、终端处理效率低下,曾是困扰城市管理的系统性难题。广州以问题为导向,将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嵌入“投—收—运—处”各环节,构建起全链条智慧监管体系。
前端投放环节,规范行为是核心。“垃圾分类信息化管理平台”,将全市1.55万个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全部纳入电子地图,实行“一点一码”管理,2300个箱房式投放点、3000个星级投放点中,超40%安装AI智能监控,实现投放状态可监测、问题可溯源。白云区“云站桶”模式中,志愿者通过AI识别摄像头,在手机端实时查看投放情况,对分类正确者“云点赞”,对不规范行为远程提醒,以“柔性引导”培养居民习惯。
中端收运环节,透明可控是关键。6000余台环卫作业车辆、1800多条收运线路纳入智慧系统,实时定位、在线考评,大型户外广告牌加装的物联传感器,实现收运过程全程监督,从根源杜绝“混收混运”。车辆有没有按时到岗、垃圾是否分类运输,在平台上一目了然。
终端处理环节,提质增效是目标。全市24座终端处理设施重点位置布设了231路视频监控,实时画面传输至监管平台;无人机、轨道式巡检机器人,搭载传感器、摄像头等智能设备,实现了无人化、智能化、立体化巡检;视频图像智能识别系统,通过AI智能分析提供安全和环保隐患预警。白云区新科垃圾压缩站占地仅600平米,却能日处理100吨垃圾。站内AI智能分选产线的高速机器人,每小时可精准分拣可回收物5400次,垃圾减量率超40%,数字孪生系统构建的“虚拟中转站”,让分拣、压缩、转运全流程可溯。广州市第七资源热力电厂的超高压次高温焚烧线,让一吨垃圾多发电100度,双曲线自然通风冷却塔和水循环系统,实现低碳静音运行与水资源节约双赢。
“垃圾分类信息化管理平台”打破部门壁垒,实现分类投放、宣传推广、监督考核“一网统管”;“穗云智慧城管”“穗回收”等小程序,让居民一键下单回收大件垃圾,“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白云、荔湾、黄埔、花都、越秀等区投入使用后广受好评。
志愿聚力:全民参与激活基层治理软动力
“您好,废旧电池属于有害垃圾,要投进红色垃圾桶哦。”清晨的越秀区黄花岗街,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正在投放点旁耐心指引。如今,这样的“志愿红”已成为广州街头巷尾的风景线,十万“分类先锋”汇聚成基层治理的强大力量。
体系化建设让志愿服务从“单打独斗”走向“全域联动”。广州印发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工作方案和管理规定,打造11个市级志愿服务阵地。2024年,市城管局联合7部门成立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志愿服务联盟,构建“市级总队—区分队—街镇小分队—社区小队”四级组织架构,让治理信号直达基层末梢。截至目前,全市共组建3028个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总时长累计近400万小时。
社会化动员让参与群体从“关键少数”扩展到“全民参与”。党建引领下,每年超30万党员干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60万次,搭起党群“连心桥”;执信中学“小青苗”志愿服务队坚守十余年,带动全市各级学校组织志愿服务活动5886场,4.38万人次志愿者参与;“广州家姐”“广州妈妈”等民间志愿群体,用“百姓语言”传播分类知识,让邻里温情融入环保行动。2024年,广州通过“分类行”全国系统平台发布志愿服务活动达61352场次,参与人数、服务时长均位列超特大城市第一。
采写:新快报记者李佳文 通讯员成广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