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素情深,见字如晤。一纸信笺,如何将那些寻常羞于表达的爱与感激妥帖安放?在由广州市教育局主办,共青团广州市教育局委员会、广东新快报社和广州市艺术中学联合承办的“阳光成长 共向未来”第十七届广州市中小学生书信节比赛中,多位参赛者用质朴的笔墨,将与亲人、挚友之间那些关于爱、陪伴与成长的温暖情愫封存。这些信件见证了少年的成长,温柔了岁月时光。
家是避风港,奶奶是港湾里的“靠山”
“奶奶带起来的,长大了也忘不了奶奶。”在此次书信节比赛中,广州市番禺区新造职业技术学校罗嘉怡的参赛作品《烛光里的微笑》获得了一等奖。第一次正式写信给奶奶,她在信中表达了对奶奶浓厚的思念和感恩之情。
罗嘉怡小学才到广州上学。此前,父母因为工作原因,将她留在老家和爷爷奶奶生活。“奶奶是我成长中至关重要的人,给予了我很多的爱和陪伴,当看到有书信的比赛,我第一个就想写给她。”罗嘉怡说,相比于平时打电话、视频,书信是更加亲密的一种表达方式,“平时无法面对面说出的话,通过书信就可以畅所欲言,也可以更细腻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嘉怡的印象中,奶奶矮小的身体里总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在奶奶身边感觉很安心。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奶奶除了是陪伴者,也是引路人。她一直记得小时候那个大雨瓢泼的夏夜里,烛光里奶奶的微笑和那一句“睡一觉,天就亮了”带来的抚慰。这句朴实的话语在此后她面临困难和挫折时,给了她源源不断的力量。
“可能因为从小是奶奶带大,有些没办法跟父母表达的话语,很多时候我都会偷偷跟奶奶说。”初三时,罗嘉怡学业压力大,加上没有考上心仪的高中,情绪一时无法排解,就找了奶奶倾诉。“奶奶说,走哪一条路都没有关系,只要自己肯努力总会成功的,当时就把我从非常低落的状态中慢慢拉了回来。”
奶奶温柔坚定,勤劳俭朴,这些品质也带给罗嘉怡深刻的影响。生活中,罗嘉怡不怕吃苦,平时会利用假期打工体验生活;学习上,她也保持着“天总会亮”的乐观心态,相信“人生路上没有跨不去的坎”。
在罗嘉怡心中,家就像是避风港,而奶奶是这港湾里的“靠山”。“在外边,有时会面临学习或人际上的压力,需要像个小大人一样去生活,但回到奶奶身边就可以永远做个小孩子,那种感觉很温馨。”
罗嘉怡今年上高三,正在准备春季高考。当年考上职中选择专业时,她就果断选择了服装设计专业,因为想给奶奶设计很多新衣服,这样奶奶就不用再缝补旧衣服了。她说,自己会努力朝着目标前进,“希望奶奶身体健康,不要太劳累,等我学业有成,回到奶奶身边,亲手为她穿上自己缝制的衣裳。”
以书信传递“心的力量”
春节花市旁的醒狮表演,让林烽翔与友人意外结缘,彼时内敛局促的他,在友人阳光开朗的陪伴下逐渐融入舞狮团——友人主动向初来乍到的他伸出援手并耐心向他演示舞狮步伐,即便他练习基础动作时屡屡受挫,多次想放弃,友人始终不厌其烦地鼓励他。这段共同奋斗的时光,成为两人友谊中珍贵的印记。
“当得知曾经元气满满的朋友被学业压力困住,情绪状态不佳,我第一时间想的是给他写一封信。”林烽翔借着书信节的契机,郑重提笔。他在信中细细描摹友人舞狮时的灵动模样,回忆彼此相处的温暖瞬间,同时分享了《心的力量》一书,希望书中主角调整心态、走出迷茫的故事,能帮朋友重拾信心。
在他眼中,书信是无可替代的 “情感容器”。不同于写作文时对结构用词的刻意雕琢,也不同于记日记时的随性自白,写信时“对方的容颜会在脑海中浮现”,每一笔都饱含自然流露的真诚。“信息时代的沟通太快,而书信能让情感沉淀升温,把说不出口的关心和珍贵回忆好好封存。”
“我非常珍惜每一封由师长或朋友寄来的信。”林烽翔表示,每每翻阅书信,都能感受到其中沉甸甸的爱与牵挂,获得前进的力量,这是现在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无法取代的价值。
林烽翔平时也有写信的习惯,在采访中,他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他认为写作的核心是“先解决写什么,再思考怎么写”,研学中的所见所感、舞狮训练的汗水、参赛前的紧张准备,都是最鲜活的素材,真实的体验与思考才是写一篇好文章的基础;广泛阅读则是提升写作的关键,“好文不厌百回改”,主动请教老师、打磨文字,能让表达更精准动人。
谈及友情,林烽翔认为,“朋友是在人生道路上相互陪伴、彼此鼓励的伙伴”。他在信中寄语友人找回“心的力量”,鼓励朋友在困境中保存不慌不忙的底气与韧劲——接纳不完美、在小事中积累信心。这份成长智慧,既是对友人的期许,也是在成长路上对彼此的勉励。
“写信时就像和朋友在面对面聊天”
当挚友远赴重洋,如何让心灵跨越阻隔依旧紧密相连?来自东风东路小学的冯吴维同学给远在国外求学的好友小琳送去一份充满浓浓广府韵味的信件,这封满含真诚与思考的书信在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谈及写信初衷,冯吴维回忆道:“有一天放学回家,我看到路边的木棉花开了,红红的花瓣掉到地上,像铺了一层厚厚的地毯。我一下子就想起了去年和小琳在一起的画面,当时她还说这是英雄走过的红毯。”与同窗旧时寻常的一幕在冯吴维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见英雄花开,他决定亲身去了解小琳提到的英雄们的故事。此后,他游览越秀公园,参观观音山战斗遗址、中山纪念碑等史迹,听老师讲广州起义的先烈故事,将这些见闻一一写下来告诉小琳。“我希望她能记住广州,记住这里的人和事,还有我们的友情。”冯吴维认真地说。
谈起这封信,指导老师林慈玲深有感触:“最打动我的是他的情感表达和深度思考。借着对异国好友的真挚思念,自然串联起寻访革命遗址的经历,字里行间既有少年人对友情的珍视,更有对历史的敬畏与共情。”
冯吴维对历史的了解并非仅仅来自课本,更多是源于广泛的阅读。“我平时喜欢读一些关于历史的书,看到触动我的人物和事件就会记下来。”冯吴维说,“还会走访书里提到的遗址,让书本知识和现实体验结合。”这种阅读习惯不仅丰富了他的知识,更让他从革命先烈的故事中汲取到宝贵的精神力量。“他们甘愿牺牲的奉献担当和绝不退缩的坚定信念,特别打动我。”
冯吴维说,这不是他第一次写信,但却是最用心的一次。“我感觉就像和小琳面对面聊天一样,这种只说给一个人听的倾诉感,就像是把自己的心意交给了小琳。”在林慈玲老师看来,书信对学生的教育意义,远不止“传递信息”,更像是一场“慢下来的自我对话与情感修行”。在即时通讯里,情绪常是碎片化的,但写信时,学生需要握着笔、对着纸,慢慢梳理心里的话。她说:“这个‘慢’的过程,能让孩子们把模糊的感受变成清晰的文字,学会认真对待自己的情绪,用心传递情感,真诚对待他人,这些都是即时通讯没有的‘仪式感’”。她希望,手写的书信作为独特的情感载体,能让孩子们在快节奏的时代里,守住一份属于自己的沉静与真诚。
■统筹:新快报记者 王娟
■采写:新快报记者 徐绍娜 陈钰涵 邓善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