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能够三餐正常且不偏食的同学请举手”“能保持每天有两小时以上体育锻炼的有多少人”……11月11日, 2025年广州市“关爱学生健康成长的好学校”之“健康学校巡礼”活动第五站走进广州科教城广州市城市建设职业学校,举行“为国育健康才——健康赋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题活动。活动聚焦职业教育领域,邀政、校、企和健康服务等多个领域专家作主题分享,探讨健康教育如何赋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活动现场,广州市中小学卫生健康促进中心主任戴秀文以简单的提问开场,“摸底”中职生生活健康习惯,现场能做到三餐规律不挑食、点外卖和吃零食不超过饮食总量两成的同学仅约四成。她在致辞中表示,健康是每个人一辈子的必修课,中职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一技之长,更要锻造强健的体魄,培养乐观豁达的心态。“到底什么是健康,我们希望通过走进学校,让同学们珍视并投资健康,成为自己的健康第一责任人。”
如何系统构建“健康赋能”的新模式,真正为职业教育注入健康力量?对话环节,各领域专家建言献策。广州市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学会杨志勇会长指出,在当前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健康教育已成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支撑,应当将职业防护、安全保护等健康要素系统融入专业课程,全面落实每日体育活动要求,通过上下联动机制,切实推动师生共同关注并践行健康理念。
广州市中小学卫生健康促进中心副主任郭鸿宜表示,职业教育作为技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将健康理念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养成终身受益的健康习惯。“家庭、学校、企业需要共建健康文化,让每个人都成为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广州市第六届、第七届人民政府督学、黄埔区教育评估和教师服务中心原主任熊跃农认为,评价过程需注重多主体参与、过程与结果融合、技术赋能及协同应用,构建以全面发展为导向的三维评价体系。“一是职业技能维度,涵盖职业资格获取率、实操达标率及企业任务完成质量;二是健康素养维度,包括情绪管理、应急处理、团队协作及体质健康四项指标;三是增值发展维度,关注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在技能与健康素养上的提升成效。”
广州市财经商贸职业学校高级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曦妍老师提出,应构建以预防与发展为导向的校内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入课程、竞赛与职业认知培养,通过行为引导增强学生自我认同。另一方面,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外部支持环境,只有校内体系与外部环境协同发力,才能真正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道路上自信成长。
广州市城市建设职业学校党委书记陈黎靖则分享了学校将“健康第一”理念系统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实践路径。她表示,学校始终坚持以健康赋能职业教育,将健康素养全面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培养模式等方面,多维度多系统推进健康育人实践。广州市城市建设职业学校校长郑荣奕介绍说,学校将健康教育融入专业技能的培养、融入校园日常生活以及体育教育和创新中,“体育课是提升学生的健康素养最重要的一个阵地,学校开设了特色的体育项目,落实每天的综合体育活动不少于两个小时。一年级开设了一周两节的武术课,并将舞龙、舞狮、节令鼓、潮汕英歌舞等跟武术融合在一起。二年级则开展模块化的教学,有篮球、足球、羽毛球、武术及健美操等项目。”
镜头
不卖零食!这所中职小卖部大变样
走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广州市城市建设职业学校校内的小卖部已大变样:店内平时摆放各式零食的货架已清理一空,除了两个货架摆放有面包和牛奶外,其他商品就仅有纯净水、牛奶等健康饮品。
“以前这个货架是放零食的,薯片、卤蛋等都有,现在已经清空了。”小卖部店长助理劳小姐称,学校相关规定推出后,小卖部就已下架薯片、辣条等高油高盐零食,以前放冰淇淋的冰柜现在也只用来存放低糖饮品。
据了解,这一转变源于去年年底广东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及省市场监管局联合印发的《校园商超规范管理指导意见(试行)》。文件明确提出,中小学校内售卖的食品类商品,原则上仅限纯净水、矿泉水、预包装面包、牛奶等预包装食品及新鲜水果,应避免销售高盐、高糖、高脂食品和含酒精饮料。
“我们是这学期开始实行,小卖部不会卖零食,外卖也是杜绝的。”该校老师说,小卖部的零食“消失”后,不少学生一开始会有异议,但渐渐也就适应了。“少吃‘垃圾食品’,正餐时前往食堂就餐的学生明显增多。从长远看,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是十分有利的。”
采写:新快报记者 徐绍娜 通讯员 黄丽虹 肖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