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让工业遗产重新焕发活力是"老城市新活力"的应有之意。新快报记者 9 日从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获悉,广州策划了 11 公里的"工业拾遗"文化步径,串联 15 处工业遗产,保留城市工业文化记忆,让"工业锈带"变身"工业秀带"。
作为一座拥有两年多年建城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广州拥有灿烂的工业文明,包括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造币厂,以及我国第一个机场、第一家橡胶厂和机器缫丝厂、第一台柴油机、第一架自主设计并生产的飞机等。深厚的工业积淀为广州留下了宝贵的工业遗产,例如仓库码头、工厂车间、机床设备、奋斗故事等。
200余处工业遗产建筑列入保护名录
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将"工业遗产"定义为"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广州开展全面筛查,通过现场调研的方式,摸查了约 200 余家企业,填写了 177 份工业遗产调查表,建立起广州工业遗产价值评估标准,逐个绘制形成工业遗产数字化数据库,并纳入全市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
截至 2020 年底,累计将 200 余处工业遗产建筑,以及和 40 余片工业历史风貌区列入工业遗产保护名录,数据库查阅量年均超 2.8 万次,为工业遗产下一步的科学规划、分类保护和有效利用提供了数据支撑。此外,柯拜船坞、协同和机器厂等 9 处工业遗产入选中国工业遗产名录。
2020 年,《广州市促进历史建筑合理利用实施办法》出台。在功能上,鼓励引入众创空间、文化创意、科技孵化等新兴业态;在空间上,允许增加面积以提高空间利用率,也允许在建筑外部按比例增加附属面积用于满足消防、市政等管理要求;在审批上,制定了适应历史建筑特点和保护需要的消防管理方案作为管理依据。政策创新激发了多方的动力,实现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和城市开发建设"双赢"的局面。
"诚志堂货仓旧址"是中西结合式货仓的典型代表。旧址建筑损毁,无法正常使用,如今被活化利用为幼儿园。创建于上世纪 50 年代初期的"广州纺织机械厂",保存有大量保存完整、建筑形式多样的工业厂房。如今改造为以"时尚、创意、科技"为主题的 T.I.T 创意园园区,成为时尚科技创意产业孵化平台,已成功孵化出微信总部、MO&CO 等企业,2017 年带动相关产业产业链产值超 150 亿,税收超 6 亿。
"工业锈带"变身"工业秀带"
广州的工业遗产主要沿 163 公里珠江两岸和 35 公里废弃铁路线分布,目前滨江已经全程打通 60 公里道路,未来将全线打通。通过"补牙式"缝合工业遗产和城市空间,规划滨江碧道和铁路绿道,串联城市主要公共节点,共保护活化了廊道沿线 66 个、共 9.2 平方公里的工业遗存。同时,还策划了 11 公里的"工业拾遗"文化步径,串联 15 处工业遗产,保留城市工业文化记忆,让"工业锈带"变身"工业秀带"。
目前,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下,多位规划师已投身到广钢新城、广州造纸厂、广州造船厂、黄埔临港等工业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重点项目的规划设计中。组织 20 余名"社区规划师"深入工业遗产地块现场开展地毯式摸查登记造册。开展"规划路演"并累计收集 389 份群众填写的诉求和建议。组织全市 12 家厂区产权人、承建运营商、属地政府部门就多个重点项目多次开展座谈协商。
如今,珠江啤酒厂已改造为城市观光列车站点及艺术休闲区,增城糖纸厂改造的 1978 电影小镇荣获"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海珠区大干围码头改造成的 B.I.G 海珠湾艺术创意园成为集艺术、时尚、运动的潮流网红打卡地,珠江钢琴厂将成为文化产业创新创业孵化园,广钢公园也即将开工建设,"广州药醉之旅"、"广州观星康美之旅" 2 条省级工业旅游精品线路已上线,促进工业与旅游融合发展。
越来越多的工业遗产成为打卡点,供市民游玩自拍、骑车轮滑、观景赏花、畅享美食,体验幸福美好生活。有关负责人表示,广州将继续推动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焕发城市新面貌,满足市民新体验,探索老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采写:新快报记者陈慕媛 通讯员穗规资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