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之势,推动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面向中国“双碳”目标,以广汽集团、上汽集团等代表的汽车集团,包括吉利、长城、比亚迪等自主品牌车企,纷纷肩负起企业社会责任,从绿色能源、绿色基建、绿色消费等维度践行全产业链减碳脱碳的研究和探索,不少车企更是在财报中明确了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表。
绿色环保不仅是汽车产业的社会责任,背后更是一场全新的能源革命。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达到2.92亿辆,位居世界第一。据预测,到2050年,这一数值将接近5.5亿辆。对车企而言,如何布局全产业链的低碳转型,充满了机遇与挑战。
新能源汽车正在实现降碳加速跑
发改委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780万辆,每年新能源汽车减少碳排放1500万吨左右。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将减少约32%。而放眼全球,一个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特斯拉。《特斯拉2020影响力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第四季度末,全球特斯拉车辆已经累计节省汽油56.37亿升,减少1696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这相当于一个能源大国2018年交通运输排放总量的90%。
新能源汽车不仅是全球汽车产业绿色发展、低碳转型的重要方向,更是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相关数据显示,尽管受到全球芯片供应紧张等因素影响,但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实现全年累计销售352.1万辆,同比增长约1.6倍,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并创造了2016年以来的最快增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
此外,2021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13.4%,私人购买新能源车占比接近80%。乘联会预估,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550万辆以上,甚至有望突破600万辆。
不少汽车行业人士表示,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加速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产业发展逐步实现市场化。特别是随着电池成本下降和性能提升,以及智能网联化的发展,更是助推新能源汽车实现降碳加速跑。
全产业链布局绿色生态成车企共识
众所周知,汽车产业的减排绝不仅限于车辆使用阶段,而是要从车辆生产、使用到回收的全生命周期来减排。建设更加节能环保的绿色工厂、从生产环节减排逐渐成为行业趋势。与此同时,当节能减排成为整个行业的一大目标,市场对于车企的评价体系也开始发生变化。以环境贡献、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结构为核心的ESG(Environmental、Social、Governance)评价体系走入主流。
在双重推动下,传统的头部车企开始在源头上倡导绿色环保,坚持全产业链的绿色生态布局,换言之,“双碳”目标的倒逼也将加快车企间的优胜劣汰。
最近几年,随着制造业整体向智能化转型升级,造车新势力自建绿色工厂,大量采用智能技术,既提高生产效率又显著降低了能耗和碳排放。但相比之下,由于传统车企的产品主要以燃油车为主,并且大部分工厂建成时间比较早,在建设时并未将节能减碳作为主要目标,如今,在“双碳”政策驱动下,传统车企开始转型,它们在建设新工厂时采用更加严苛的环境标准,同时对现有工厂进行技术升级改造。
例如,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旗下两家合资公司新建的MEB工厂便在节能减碳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上汽大众安亭MEB工厂和一汽-大众佛山MEB工厂通过分布式光伏、直购电、可再生电力证书等方式已经实现了100%采用可再生电力。再加上热电联供、余热回收、雨水回收利用、中水回用技术、挥发性有机物净化系统等技术,上汽大众MEB工厂的关键环境指标比整个公司平均水平降低20%。
再如广汽丰田,该品牌已投入超过10亿元打造低碳工厂,将大规模导入太阳能发电系统,年发电量达1020万度。同时,导入先进制造设备,冲压车间伺服压力机能耗降低3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减少30吨。据统计,广汽丰田2020年开展158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累计节能已经达937吨标准煤。
广东上市车企
广汽集团
构建全链条绿色低碳生态
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超25%
2021年,广汽集团发布了GLASS计划,代表广汽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低碳之路。根据规划,2021-2035年间,将依托广汽智联新能源产业为基础,以新能源为核心,系统构建从购买到使用全链条绿色低碳新生态,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进一步推广绿色低碳智能制造。同时还将加强汽车、蓄电池,以及动力电池相关产品报废回收技术和产业布局。
广汽集团方面表示,未来将坚定“双碳”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致力实现2025年全集团整车销量350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超25%;力争新能源汽车在自主品牌占比达到50%,且新能源汽车搭载车联网的比例达到百分之百。在新能源方面,广汽集团已取得重大成果。如搭载大容量电池的埃安电动车型LX,最高可实现1000公里的综合续航里程。最新研发超快充技术可以实现0%-80%电量充电时间8分钟。另外,广汽还在积极探讨在更多的车型上,甚至全车型采用换电模式,推动并参与智慧城市和能源生态建设。
比亚迪
手握刀片电池技术
启动“零碳园区”建设
国内最早涉足新能源车,并且手握电池技术的比亚迪,于2020年3月推出刀片电池,不仅能量密度与三元电池基本相当,还通过了行业内最严苛的针刺试验,在解决产品安全性和原材料卡脖子问题的同时,动力电池循环实现1.5万次,解决了消费者最关心的安全痛点问题。相关数据显示,比亚迪2020年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8.97万辆,占全年销量44.42%。而2021年的数据显示,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全年销量为59.37万辆,同比增长231.6%。截至2021年12月,比亚迪新能源车辆已累计为全球实现碳减排892万吨,相当于种植了约7.43亿棵树。
在坪山汽车总部工业园,比亚迪充分发挥新能源领域的独特优势,将光伏、储能、新能源汽车、云轨和云巴等一揽子绿色解决方案,应用到园区生产生活方方面面。比如,比亚迪在园区内部建设立体化智能化绿色轨道交通系统、出行及通勤用新能源车、能源用光储系统,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随处可见等。如今,比亚迪在提供一揽子绿色解决方案的基础上,启动“零碳园区”建设,将零碳工作扩大到企业日常生产生活中,通过内部绿色循环体系,努力营造一个全园区绿色生态环境。
数据
2021年交通运输行业公开数据显示,中国汽车行业全年碳排放130亿吨,80%碳排放源自化石燃料,汽车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户,节能减碳潜力巨大且责无旁贷。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配套环境正在进一步优化,截至2021年底,累计建成充电站7.5万座;累计建成充电桩261.7万个,换电站1298个;在全国31个省市区设立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超过1万个。
■新快报记者 陈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