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已至,月圆羊城,步履不停的我们不妨暂时从繁忙中脱身,寻塔追月,与街坊好友共赴一场赏月欢宴,在世代相传的习俗当中再次体会老广中秋的仪式感,“扎灯笼”“树中秋“烧番塔”……塔,往往代表着人们“登高”的愿望,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冯原认为,塔是能够唤起、构建地方性意识的一种存在,传统的塔有两个作用,一是安心,二是凝聚。“向上发展的塔形建筑物其实是社会文化观念的载体和精神的象征,其建筑初衷从来不是居住用途,不妨把塔看作一种媒介,传递安定和凝聚人心的信号。”冯原解释。
外来观察者最爱记录广州的塔
岭南文化源远流长。回顾曾经的海上丝绸之路,灯火通明的珠江边,琶洲塔、赤岗塔和莲花塔这“三塔”已见证了数百年的月升月落。从千年商都到全球城市,广州塔文化与经济传承发展、同根同源。莲花塔、雁塔等几个重要的塔都始建于明代,即第一波全球贸易阶段。“彼时的珠三角一带是连接南洋和西洋的重要商路,这些塔标定了中国地理性的存在。”冯原联系历史背景分析,在后来各国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之间,广州的塔还成为被所有外来观察者记录和描述最丰富的建筑物,寺庙之塔、导航之塔、风水之塔等形成了地理性的标志和集体性的记忆。
除了旧塔,也要寻新塔,每一个塔都象征着城市的发展,传统的塔“Pagoda”和现代的塔“Tower”含义不同,其作用也有所差异。从总体上看,塔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往往扮演着“护佑”“祈愿”的角色。
现代发展中 塔成城市向上的象征
寻到最佳赏月地必有“广州塔”一席,天幕之下节日氛围浓厚,冯原予以高度评价,他说,在迈入全球化的进程中,作为强化自身辩认度的城市意象——广州塔应运而生,用无可挑剔、深入人心的形态完美地打造国际城市名片,有着激励城市向上的力量。他还提及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所含城市也应当有构造城市记忆和城市形象的追求,对待塔文化采取保护和活化的态度,比如做博物馆、进行回顾性的展览、文创活动呼应古今……丰富塔文化的历史内容和内涵,并使其进入我们日常的文化生活之中。
“城市发展中不要讨论传统和现代相结合,它们应该是平行发展、并行不悖的,我们应该选择这样的路——很好地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建筑,并义无反顾地走向现代。”冯原教授这样评价传统与现代。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或许面对这些传承文化的载体,不管是对于塔形建筑还是中秋习俗皆可如此。
越秀区
六榕塔
六榕花塔始建于南朝刘宋年间,坐落于广州市六榕寺中央。平面呈八角形,外观9级,内连暗层共17层,高57.6米。
怀圣寺光塔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伊斯兰教古迹,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光塔路怀圣寺院西南隅,与寺并立。怀圣寺光塔原名呼礼塔,波斯语音读作“邦克塔”,据说因“邦”与“光”在粤语中音近,遂误称为“光塔”。
广东电视塔
位于广州越秀公园越秀山北峰。建于1959年,塔高200米,海拔250米。由于位于越秀山因此也称越秀山电视塔。
荔湾区
荔枝湾文塔:
寓意着文运昌盛的文塔,位于荔枝湾,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据传,广东清代三位状元到此拜祭后,上京赶考中魁。于是,不少老人家会在孩子考试前到荔枝湾转文塔求文礼,祈求考取好成绩。荔湾文塔又称“文笔塔”“文昌塔”。
南沙区
广州市南沙区舢舨洲灯塔,近百年历史,已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海珠区
广州塔
广州塔位于广州城市新中轴线与珠江景观轴交汇处,与海心沙岛和珠江新城隔江相望。广州塔建筑总高度600米,其中主塔体高450米,天线桅杆高150米,以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观光塔的地位,向世人展示腾飞广州、挑战自我、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气魄。广州塔集都市观光、高空游乐、时尚餐饮、婚庆会展、影视娱乐、环保科普、文化教育、购物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因其独特设计造型,与珠江交相辉映,成为新中轴线上的亮丽景观。
琶洲塔
琶洲塔建成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外观9层内分17层,高50余米。传说当年珠江中常有金鳌浮出,所以原称海鳌塔,有保佑学子高中的“独占鳌头”之意;又因建塔的山岗如琵琶,故称为琶洲塔。“琶洲砥柱”被列为清代羊城八景之一。作为“广州海上丝绸之路遗址”的琶洲塔,数百年来如一盏明灯矗立在这里,历久弥新,见证时代变迁,见证海珠的腾飞。在这一幕现代与传统的交融中也传递着千年广州开放、包容的发展精神。
赤岗塔
赤岗塔,兴建于明代万历47年(1619年),坐落在广州市海珠区赤岗一红砂岩山岗上。山岗附近赤红色一片,所以称“赤岗”,而塔便称“赤岗塔”。赤岗塔是广州市众多“海上丝绸之路”遗址之一。如今,赤岗塔与广州新地标广州塔相互守望,一起见证这座城市的变迁。
番禺区
莲花塔
明代砖塔,该塔坐落在番禺莲花山上。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番禺举人李惟凤等建塔,原名“文禺塔”。因莲花山多砺石,又名“石砺塔”。又因其东西山坡有一块天然狮形岩石,故又称“狮子塔”。由于它是从水路进入广州见到的第一座塔,又有“省会华表”之称,与赤岗塔、琶洲塔好像形成三座灯塔一样引航指路。
黄埔区
深井文塔
始建于1895年的深井文塔,是砖木阁楼结构式古塔。塔呈攒尖形,塔身约高18米。建塔是为了表彰村威,并期望后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科举金榜题名。
增城区
雁塔:广州市增城区荔城镇豸山
雁塔是增城区现存的唯一古塔,为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代万历二年(1574年),位于荔城镇南面(现在的增滩公路左侧)2公里处的豸山上,紧靠碧波荡漾的增江。雁塔构造雄伟壮观,设计周密精巧,全用红石砌成,外观七层,内分十三层。高达32米,人们可以从底层直上塔顶。 塔身为八角棱形,每层均有窗口,分为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方向,并装斗拱、巡廊,可以游览八方景物。塔顶置巨型磁罂作装饰,金碧辉煌,光耀云霄,磁罂上又系着八条金龙样的连环铁索,每条龙的颈部又垂下铁串系着一只彩凤和一个风铃。古时,人们乘船下从江边驶过,从远而近,仰观塔顶,只觉龙飞凤舞,华采熠熠。
南山凤塔:广州市增城区南山古胜内
据记载,凤塔建于1578年(明万历六年),毁于1856年(清咸丰六年),1899年重建(清光绪25年),有增城知县丁墉题书。凤塔屹立于南山之巅,与雁塔隔河相对映,七层宝塔呈八角形,瓷砖墙,琉璃花岗岩岩地,红黄塔顶。诗云:华光普照人杰地灵,宏伟壮观美不胜收。凤塔高七层游客可登上塔顶把增江河和增城市区全貌尽收眼底,历代众多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众多佳句加以赞美,游客可在观江亭细细欣赏美丽的增江河。
何仙姑宝塔:中国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小楼镇小楼墟增城何仙姑景区
也称何仙姑纪念塔,位于广州市增城区小楼镇仙桂村塔,坐落在何仙姑旅游景区观音山上。当代新建仿古塔、道塔。传说八仙中何仙姑,故里在增城,当地仍有一间何仙姑家庙,靠近增江。据史载,家庙为明代前修建,现存庙堂经清咸丰八年重修。家庙砖石台梁式结构,硬山顶屋脊和封火山墙,庙内外装饰以木雕、灰雕、砖雕为主,飞檐拍板遍布花鸟、戏曲人物,工艺精湛优美。何仙姑塔建设于于2000年,由日本友人山冈容治捐资建造,方形十一层。
景星塔:广州市增城区小楼镇腊布村
景星塔,称景星楼,文笔塔,位于广州市增城区小楼镇腊布村,坐落在报德祠右侧。 塔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古塔有六百多年历史,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重建。塔为六角五层楼阁式砖塔,高24米。塔窗棂上题匾:天同降经、文星照耀、华泰造化、青云至上。塔分五层,内有梯道,可登顶。各层腰檐以三叠砖叠涩出檐,陶瓦和陶瓦当滴水。景星楼为风水塔,其意是佐文风而养教出仕,以达显贵。
从化区
文峰塔
街口镇附近,龙潭河、小海河与流溪河汇合处的豸岭脚,离城区2公里。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希望兴文教,故名。
北回归线标志塔
位于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油麻埔村三甲子坡地上(北纬23°26ˊ28〃44东经113°28′ 56.16)距离广州42公里,是世界上南北回归线上高度最高、规模最大的一座标志塔。
统筹:夏世焱
摄影:毕志毅 李小萌 龚吉林 林颖轩 邱帆 邓迪 郭思杰 李晓彤 邝健华
视频拍摄剪辑:新快报记者 郭思杰
专题文字:新快报记者 李应华 林翠珍
视频文案:新快报记者 高镛舒
视频出镜:新快报记者 高镛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