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刘卓炜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肿瘤学期刊《癌细胞》(Cancer Cell)上发表题为《干扰素调控依赖的SLC14A1+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通过WNT5A促进膀胱癌干性》的文章。该研究在膀胱癌组织中首次鉴定出一类高表达尿素转运子(SLC14A1)的成纤维细胞新亚群,证实了干扰素信号可以诱导这一亚群的分化,并通过分泌WNT5A活化肿瘤细胞β-catenin蛋白及其下游通路,从而增强肿瘤干性和介导化疗抵抗。
该研究进一步阐明了恶性肿瘤成纤维细胞亚群的多样性及其功能的差异性,论证了干扰素信号在促进免疫活化和介导肿瘤进展的两面性,对于开发靶向成纤维细胞的新型治疗方案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同时,该研究为改善中、晚期膀胱癌患者的化疗疗效和预后提供了新的思路,为膀胱癌精准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刘卓炜教授,梁晓雨博士后,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殷建华副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梓坤博士研究生,李向东副主任医师,毛苡泽主治医师,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魏晨博士研究生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苏士成教授的友好指导。
【相关问答】
01. 目前晚期膀胱癌的治疗现状和难点是什么?
在中国,膀胱癌发病率位居男性肿瘤第7位,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庞大,每年因膀胱癌死亡的患者人数为世界第一。约30%的膀胱癌患者在发现时已是晚期,往往因为出现了局部或者远处的转移而错过了最佳的手术时机。对于这部分患者,标准的治疗模式主要是以顺铂为基础的辅助化疗。但总体而言,化疗的有效率仅为50%左右,对化疗不敏感的患者预后非常差,中位生存期仅为5-7个月。因此,如何提高膀胱癌患者的化疗疗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02. 你们研究的主要发现是什么?
我们团队通过单细胞测序等新技术新手段对膀胱癌患者的肿瘤组织进行了深入检测。发现了一类尚未报道过的新成纤维细胞种群,并同时发现这群细胞越多的膀胱癌患者,他们的化疗疗效更差,生存时间更短。后续实验发现,这群细胞会增强肿瘤细胞的恶性程度,并进一步对化疗耐药,导致膀胱癌患者的病情恶化。
03. 你们的研究成果能为膀胱癌患者的治疗上带来什么?
我们根据新细胞种群在膀胱癌患者肿瘤组织中的比例,建立了一种新的预测方法来预测患者的化疗疗效和生存时间。根据这个方法,我们可以在化疗开始前预测治疗疗效,根据患者自身情况优化现有治疗策略,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精准化,最优化的治疗模式。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黎秋玲 通讯员 文朝阳 陈鋆 郑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