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派驻清远市精准扶贫工作队突出优势、规模发展、畅通链条
扶贫概况:
战"疫"、战"贫"两手抓
广州市派驻清远市精准扶贫工作队战"疫"、战"贫"两手抓,针对所帮扶的清远市 205 个村,制定落实抗疫情、保增收、防返贫的有效措施,大力推动扶贫产业和贫困户复工复产,加快贫困户务工就业,开拓新渠道破解贫困户农产品销售难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阳山鱼水村 2000 亩的旱地种植西洋菜基地。
2020 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年,建立健全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打造"永不撤退"的工作队,不仅影响脱贫攻坚的质量,对此后促进对口帮扶地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体系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都具有重要意义。
新快报记者日前走访清远市部分省定贫困村了解到,各帮扶单位在选择和发展相关农业产业项目时,以用好资源优势为抓手,尽可能选择产品延展性较好、相对经济价值较高、市场刚需程度较大、相对较容易实现规模化的农业产业扶贫项目,从源头上夯实发展基础,并以产业促动,激发贫困人口改变现状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用好基础优势 山泉水西洋菜酿出田园综合体
3月阳山,阳城镇鱼水村西洋菜种植基地,一车车采摘好并按规格扎把的西洋菜正被运往合作社收购点过秤装箱,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旱地种植,棵棵手摘"是阳山鱼水村西洋菜对品质的坚持。
鱼水村种植西洋菜的历史始于1989年,最初是种水生菜,2013年改为旱地种植,规避了水生菜的多种不良特性。阳山县鱼水村态保西洋菜专业合作社2009年1月成立,遵循"绿色生态"种植,利用现代灌溉技术设备以山泉水资源实施灌溉,配合物理杀虫方式,产出高品质西洋菜。
广州广播电视台驻鱼水村第一书记张淡钦告诉新快报记者,帮扶单位助力鱼水村西洋菜产业采用"公司 + 合作社 + 基地 + 农户"的模式发展,利用媒体宣传、电商平台等资源引导西洋菜产业的产供销升级,在已种植的 800 亩当中,有 298 亩是高标供港澳蔬菜种植备案基地,另有 170 亩通过有机产品认证,年产量 8000 吨,产值约 4000 万元,带动农户增收 660 万元,直接带动 30 多户贫困户脱贫。
■丰收的西洋菜。
有了基础优势,鱼水村将西洋菜产业继续深化,目前西洋菜种植基地已扩充至 2000 亩,力争日产 60 吨,带动更多农户增收。与此同时,研发即食西洋菜纸这一产业链条新品,已进入申报阶段,即将进入市场,这种延伸产品符合当下生活时尚潮流的需求,且从减少生产、流通、消费中的资源浪费及解决蔬菜出路、增加菜农收入、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的角度,都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此外,以西洋菜为主角的第三产业也正在鱼水村崛起,新快报记者现场走访时看到,总投入 3.7 亿元、以农业 + 旅游为核心的三产融合文旅项目"鱼水 · 生活"田园综合体的景观大门已初具规模,包括西洋菜种植基地在内的 2.6 万亩规划面积,将建造起集休闲驿站、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主题乐园、溶洞观光、农家乐等于一体的综合休闲度假场所,建成后,必将给鱼水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选好产品定位 以高附加值、差异化直击市场
根据每个村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从经济价值相对高的农品单品入手,避免同质化,强调差异化,是让农业产业扶贫项目走得更为长远的一个考量。在连州,两个省定贫困村发展的产业扶贫项目,一个是种植支持多频次采摘的黑鸡枞,一个是发展红雪桃经果林,两者都具有单价高、差异化明显的优势。
连州龙坪镇青石村黑鸡枞种植示范基地,正在自动温控型连栋种植大棚一侧观察黑鸡枞长势的绿色世纪农业有限公司技术指导刘杰告诉新快报记者:"黑鸡枞每 6 小时就能摘收一次,好的情况一天可以收 800 多斤,正常也有三四百斤。一批能采 15 天,给菌丝 7 到 10 天恢复期,就又可以继续采,前后能出 4 次。"在他另一侧,是刚完成改建的大棚,"我们正在改地栽模式为层架培育模式,改建后 1 栋大棚能容纳 12 个 4 层的层架,产量能翻好几倍。"
■连州龙坪镇青石村正在升级中的黑鸡枞种植示范基地。
青石村是由广州市人民检察院对口帮扶,驻村第一书记万国付告诉记者:"青石村温差大,适合食用菌生长,在青石村党总支书记王剑和村委支持下,成立了广聚源专业种植合作社,规划出 10 亩黑鸡枞基地,目前一期是 2000 平方米共 10 栋大棚,2018 年底开建,2019 年四五月开始有产出,村 38 户有劳力贫困户作为股东享受分红。"基地带动村民多人、多频次"松散型"实现就业,"黑鸡枞摘后要切削修整根部,人工 2 元 / 斤,村民只要有空,就可以到基地上务工,每天早 5 时到晚 10 时。"万国付说。
黑鸡枞支持多次采收的特性相对降低了部分生产成本,根据等级和市场行情收购价从 20 多元到 40 多元不等,万国付表示:" 2019 年基地与广州江南市场签了长期合作协议,现有大棚改建完成后,可实现日产 2000 斤 + 的产能,目前在接洽盒马鲜生供货,如果达成,理论年产值可过千万元。"
■连州斜磅村红雪桃基地上,农户正在给桃树拉枝。
广州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帮扶的是连州西江镇斜磅村产业项目之一的红雪桃,属杂交晚收水果,"连州水晶梨、鹰嘴桃等水果较多,红雪桃这一品种差异化明显,国庆前上市,市场价约 20 元 / 斤,属于经济价值比较高的。"广州发展集团驻斜磅村第一书记侯红伟说。
今年是连州市西江镇斜磅村红雪生态蔬果专业合作社种植红雪桃的第三年,预计每棵树能挂果二三十斤,年收成三万到五万斤,"第二年一棵树能产 50 斤,第三年能达 80 斤。"
建好产销渠道 维持可持续发展的稳定态势
从农业产业扶贫的品类上看,与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联系密切、日常生活刚需程度高的产品线,更易稳定发展,例如蔬菜这一品类,长线发展态势主流趋稳。
英德市西牛镇高道村由广州越秀集团负责帮扶,围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扶贫扶志"等工作主线,逐一落实脱贫攻坚措施。"一是建立起 2000 平方米的高道综合服务平台,为村民提供多样化的生产、生活服务;二是整合土地资源规模化种植蔬菜瓜果,在已整合的 600 多亩中,越秀集团租赁了 73 亩,将其中 33 亩免费提供给有劳力、有意愿的贫困户,成立贫困户蔬菜种植基地,每年为贫困户增收 8000 多元;三是兴办大棚蔬菜示范生产基地,借助清远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英德市农家人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了英德市西牛镇高道经济联合社,以公司 + 合作社 + 基地 + 贫困户的模式自主经营。"广州越秀集团驻高道村第一书记张亦明介绍说。
"高道以前很少人种菜,因为没有销路。"张亦明说:"越秀集团投入 100 万元,建起 35 亩 30 多栋的蔬菜大棚,每年种植各类叶菜可收获 8 造,亩产值约 2 万元,2018 年 10 月第一批菜下种,12 月即有收成,直接带动全村的蔬菜种植。"
■花生苗是苗苗豆芽厂四大产品之一。
英德市黎溪镇恒昌村的"苗苗豆芽厂"是清远"菜篮子"绿色工程的主要项目之一,也是"供港澳绿色蔬菜基地",主打黄豆芽、绿豆芽、豌豆苗和花生苗。广州轻工集团驻恒昌村第一书记李忠和告诉新快报记者:" 2017 年利用英德财政资金和广州轻工集团的帮扶资金,入股清远市大园围农业有限公司,2018 年英德财政资金又追加了部分投入,每年按投入资金总额的 8% 固定分红,给有劳力贫困户 84 户 298 人年人均增收 1000 多元。"
"苗苗豆芽"已通过华润万家、盒马鲜生、每日优鲜、钱大妈等商超销售,日均产能理论可达 200 吨,目前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下一步要扩大厂房,改装冷库,提升产能,将清远总厂发展好,未来年销售额能上 2 亿元。"总经理阮伟成说。
以小见大的"菜篮子"工程,关系家家户户的日常生活,这样的农业产业项目,具备做精做强的空间,且有充分稳定发展的潜能。
■英德西牛镇高道村蔬菜种植基地。
增收创收效益明显 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对贫困人口来说,产业扶贫项目带来增收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人的心态。新快报记者走访时注意到,很多贫困户在收入来源有保障、生活水平有提高的前提下,整个人的心气儿也不一样了。
连州市龙坪镇青石村低保贫困户王细古以前只能在村里打零工,收入很不稳定,广州市人民检察院驻青石村 第一书记万国付了解后,推荐他到黑鸡枞基地成为固定工,一年时间实现稳定脱贫,"疫情缓解后,第一个回基地来上班的就是他。"
英德西牛高道村贫困户王东明,在广州越秀集团搞的贫困户蔬菜种植基地种了 9 亩丝瓜和南瓜,还养了 200 只鸡,第一书记张亦明数次家访都见不到人,都在地里干活,积极性彻底被调动起来,年收入从 2016 年的 3000 多元跃升到 2019 年的超过 2.5 万元。
连州西江镇斜磅村贫困户苏彩群勤劳肯干,不但收入翻番,还当上了合作社的法人代表,负责合作社几个产业扶贫项目的生产管理。
阳山阳城镇鱼水村贫困户黄水妹在西洋菜基地务工,老公被推荐担任村公益岗位消防员,有了固定收入来源。
这些,仅仅是脱贫攻坚中贫困户的部分缩影 ……
■广清农业众创空间一楼的清远农特产品展示超市。
构建产供销一体化平台 消费扶贫直通车驶上快车道
如果说,以上个案是通过抓特色农品、精选高经济价值及刚需强的产业扶贫项目提升规模化程度,改变产业项目"散小弱"的状态,那么依托广州市与清远市共建的"广清农业众创空间"(下称"众创空间"),就堪称"有机衔接小规模农户的典范"。正式挂牌一年多,众创空间已汇聚清远市 100 多个品类 936 个可销售单品。2019 年 12 月 7 日,在清远召开的全省脱贫攻坚工作现场推进会上,被省委常委叶贞琴评价为"广东现代农业创新的鲜活案例"。
政府主导、市场引领、企业运作、多方参与、共赢发展,是众创空间的创新运作模式,负责人罗光华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广清农业众创空间的核心宗旨,是引导农业产业分工,让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专注做好自己最专最强的事情。"
按"一村一品"或"一镇一业"的精品策略筛选优质农特产品,借助村三农服务站及当地合作社或带头人,从农特产品的生产、规模化程度、包装升级、物流仓储运输及品牌提升等方面给予赋能,同时逐步构建起依托"五进"(进机关、进学校、进医院、进企事业单位食堂、进大型连锁超市及电商平台)为主的立体销售网络,打造集福利消费、机关食堂、社区销售于一体的前店后场消费扶贫直通车模式。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众创空间发挥一体化平台优势,协助碧桂园集团、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定向采购捐赠湖北的 25 吨清远市扶贫农产品,通过小程序快速摸查收集农户、合作社及农业企业产品库存的精准信息,仅这一笔,就有 3 个村 113 户贫困户参与,产品都来自广州市对口帮扶单位支持的产业基地,直接帮贫困户增收 30 多万元。
罗光华表示:" 2020 年计划在广州市越秀区试点 50 到 100 家面向社区居民的自营实体店,让消费扶贫直通车真正驶上对接社区消费者的快车道。"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斌
■图片:新快报记者 毕志毅
■责编:杨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