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我看见那团火,把黑的夜划破,告诉我初心是什么……”7月1日上午,纪念广州起义主题歌《永远的红色》在广州起义纪念馆唱响。
歌声唱响红色1927
《永远的红色》歌词舒缓大气、砥砺奋进,与广州起义的精神底蕴一脉相承,《永远的红色》作为纪念广州起义主题歌,这是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再次将革命文物活化的又一创新举措。
歌曲以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中起义军佩戴的标识、也是国家一级文物的红布带作为创作的精神底蕴,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而上下求索、奋斗牺牲的高尚情怀,并以此歌曲深情礼赞祖国。歌曲由获得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作词人、编剧陈晓琳作词、谢鹏作曲。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增强歌曲《永远的红色》的传播力,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还打造了同名歌曲的MV视频,视频在广州公社旧址实景拍摄,在历史现场向革命先烈致敬。
沉浸式话剧《1927永远的红色》3.0版上线
当天,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打造的全新改版沉浸式话剧《1927永远的红色》全新升级版也隆重推出。这是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在红色文化宣传中不断突破自我,寻求更好讲述红色故事的又一举措。
据介绍,在2019年首次推出沉浸式话剧后,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将沉浸式话剧项目作为该馆一个重要的红色文化品牌,通过深入结合革命文物、挖掘历史人物故事、升华主题内涵等方面,不断对该馆沉浸式话剧进行打磨提升。同时,以广州起义的重要文物红布带为精神底蕴打造了歌曲《永远的红色》,作为广州起义的纪念歌曲。
“沉浸式话剧《1927永远的红色》演出即将开始,让我们共同走进一段红色的往事。”随着沉浸式话剧的字幕在广州起义纪念馆大院LED屏幕缓缓出现,广东革博的沉浸式话剧3.0版本首演正式开始。
跟随着沉浸式戏剧的演员的行动,记者也参与到了戏剧当中,戴上红布带,举起武器,仿佛回到1927年,参与到广州起义中。
据介绍,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广州市内重要的红色场馆之一,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下辖场馆广州起义纪念馆观众参观量与日俱增。面对日渐增长的观众量,不断思考,如何用更好的方式向观众传播红色文化,做好红色文化宣传工作。
2019年,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在广州起义纪念馆推出红色主题沉浸式话剧,尝试用沉浸式话剧这一形式宣传广州起义。这开启了该馆沉浸式话剧1.0版本的时代,也是全国博物馆行业创作的首部沉浸式话剧。该馆沉浸式话剧1.0版本,获得2018—2019年广东博物馆开放服务最佳做法推介“最佳教育推广奖”。
随后,沉浸式话剧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多家博物馆推出,沉浸式话剧进入“潮流”时代。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的沉浸式话剧1.0版本虽已获得不少赞誉,但该馆仍锐意创新,继续求进,对该馆沉浸式话剧进行改版提升。于是2.0版本则重在内容上的充实和提升,更注重对史实的钻研,向观众呈现更真实的广州起义历史。2.0版本于2021年推出,依然受到观众追捧,不少观众在游曦牺牲等场景洒泪,被话剧还原的历史场景所感动。
如今,该馆沉浸式话剧3.0版本正式推出,此次提升改造后的话剧名为《1927永远的红色》,力求做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这一版本由陈晓琳广东省三八红旗工作室制作,将广州起义的史实与故事情感升华完美融合,以国家一级文物红布带主线串联讲述整个广州起义的历史,以革命文物带动剧情发展,歌颂了张太雷、梁桂华、陆更夫、杨馨坤等先烈化作惊雷,震碎旧世界的英雄壮举和革命情怀,揭示了红布带所蕴含的深刻的革命理想和信仰内涵。3.0版本剧情更加贴近史实、情感表达更为流畅、主题更为升华,相信将为观众带来不同以往的沉浸式体验。
该沉浸式话剧将静态的展览与动态的话剧表演相结合,突破了以往革命场馆较为单一、线性的参观模式,加入多元立体话剧表演,使观众零距离地观演、感受和体验剧情,迅速地沉浸到历史情境中,同时把广州历史、广州精神、广州建筑、广州戏剧有机结合,是革命文物、革命旧址活化利用的一次极具意义的探索。
扫码欣赏纪念广州起义主题歌《永远的红色》
图文:新快报记者 许婉婕 通讯员 冯婉琳 邹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