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今天的研究生来说,“内卷”似乎已变成一个不争的事实。
近年来,研究生做外卖骑手、当司机、做保安、卖房子……各类“高学低就”“大材小用”的案例不胜枚举。
多位专家表示,尽管研究生学历有所贬值,但数量并不“过剩”,因此应谨慎使用“内卷”一词。
在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彭湃看来,过剩意味着供大于求,而从多个角度看,我国研究生教育现状并非如此。
如从考生端看,考研需求仍然旺盛,并非人人都能够读研;从毕业生端看,不同领域过剩与不足并存,一些专业的毕业生甚至供不应求。
同时,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19年达到51.6%,刚突破50%的关口,说明我国才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入普及化阶段,仍有上升空间。
而据2020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我国各行业从业者研究生教育比例仍然偏低。例如,研究生学历仅占总体从业者比例的1.1%。
在公认“研究性最强”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领域,研究生学历从业者所占比例仅为10.7%;教育领域其次,占7.4%;金融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紧随其后,分别占5.2%和4.4%。
“由此看来,我国的研究生从业者存量不足,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彭湃说。
沈文钦也表示,当前我国在诸如医生、护理、师范、人工智能等学科方面的研究生依然存在大量缺口。
同时,研究生扩招对于不同的利益相关方来说,意义也不同。
个体(考研者)永远受制于大形势,会比较被动,而竞争就意味着更累、更苦,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努力和代价。
但对于国家和高校来说,考生人数多则有利于选拔出更多、更好的生源,因而是好事。
特别是当前专业硕士招生比例在持续增加,且这一群体学费更高,所以很多学校有动力去扩招。
“如果看不同省份就业人群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就会发现我国的研究生根本不是过剩,而是稀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长聘副教授李锋亮说,如果我国培养的大学生、研究生可以去中西部地区当中小学老师,就不存在“隐形失业”和“人力资源浪费”的问题,中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水平也能大幅度提升。
“一句话,研究生过剩问题牵扯到研究生教育的总体结构。”刘永谋表示,就直观感受而言,高等教育的结构问题可能比速度问题更重要。
来源: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