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4月22日(农历三月初三)上午,癸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新郑黄帝故里景区举行,吸引了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万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寻根拜祖。
历时三年提升改造的园区,以崭新面貌亮相于全球华人面前。传统建筑与现代手法的完美结合,文化与地域、时代的交融,让众人为之惊叹,又深感心之所归。
中国气派、文明力量、时代的格局!它的设计与建造是华人翘楚集体智慧的结晶。主持创作园区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首届梁思成奖获得者、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何镜堂及团队日前接受媒体专访,讲述团队精心打造这一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背后的故事。
“大巧若拙 自然成器”
2020年5月起黄帝故里园区提升工程正式启动,其中前期总体规划由清华大学教授、著名古建筑专家郭黛姮担纲;详细规划、建筑单体、室内设计及园林景观由何镜堂主持创作。
何镜堂院士团队介绍,全新的黄帝故里园占地40公顷,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主要分为七大景区:故里广场、寻根门广场、同心广场、故里祠静心园、拜祖广场、轩辕丘以及黄帝文化花园区。
何镜堂院士介绍到,园区的整体设计遵循“大巧若拙,自然成器”的理念,用简洁而古典的营造工法再现传统建筑的美感。园区内保留并展示着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及国家文物,还在中国园林经典山水布局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手法展现建筑的时代性。
黄帝故里园区从南至北,共有五大景观。故里广场作为黄帝老家的“前客厅”,以黄河“几”字弯水景造型为主线,将接旨亭、老城记忆等历史遗存予以保留,点缀其间。黄帝宝鼎、牌坊中轴布局,充分展示新郑这座千年古城的历史变迁,唤起人们对老城生活的美好回忆。
寻根门广场突出“老家河南、根亲中国”的文化底蕴,参照中国牌坊理念设计建设的寻根门,表达了全球华人认祖归宗、八方来朝齐聚故里,开启寻根拜祖之旅的愿景。神圣庄严的拜祖仪式从这里开启,从寻根门到轩辕殿拜祖道长达500米,宽18米,中心甬路由纵贯南北的二百多块巨石铺就,石面弧形,彰显天地之轴。左右配植规整的银杏、圆柏,营造苍璧礼天的庄重气氛。
寻根门作为千家百姓,归宗之门,是海内外华人前来故里园区拜祖的第一站。寻根门从传统牌坊中提取意象,三开间,紫铜瓦庑殿顶,685根椽子交叠,象征了华夏儿女团结一体组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同心广场内圆外方,蕴含中国传统理念,在广场中央建有系祖坛,寓意心系始祖,是礼拜始祖之坛,坛四周刻有中国二十四节气,以致敬黄帝开创的中华农耕文明。
故里祠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汉、修葺于明清时期,祠前新建轩辕桥,完整保护并展示明代轩辕桥遗址,形成双桥奇观。
拜祖广场北枕轩辕丘,南接故里祠,中居轩辕殿,四周长廊环绕。广场中的轩辕殿是黄帝故里园区的标志性建筑,设计凝练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经典要素,整体以石材、紫铜为主材建设,殿内设计有九丈穹宇。新塑黄帝像端居殿中央,地面环铺五色石。轩辕殿台阶分别铺设了九龙献瑞、山河永固、五谷丰登三层浮雕,设有象征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圣火台。
轩辕丘以一主四从的山势环抱轩辕殿,山上终年常青,四季有景。
黄帝文化花园区位于拜祖广场两侧,以五行万物的种植理念,辅以微地形的塑造,与轩辕丘一道形成山环水抱的总体景观布局。体现了中华文明所追求的生生不息,自然和谐之美。
为华夏儿女打造可永久的精神家园
黄帝,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他统一天下,肇造中华文明,被尊祀为“人文初祖”。大量的文献记载,黄帝降于新郑的轩辕之丘。在新郑,有记载的拜祖历史已经延续了2500余年,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全球炎黄子孙都在此举办万众瞩目的寻根拜祖大典。
在何镜堂院士看来,黄帝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文化之源,他希望将黄帝故里园区“打造成为一个具备永恒性、纪念性的建筑群,成为华夏儿女拜祖的圣地,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让前来拜访游览的人们可以透过建筑了解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以及黄帝文化的起源与传承。
黄帝故里内设有拜祖长廊,意为血脉相连,同心之廊。周长700米,共设4座仪门、两座方亭,内侧以高6米,重达18吨的62根整块花岗岩石柱形成通透柱廊,外侧以26幅大型浮雕讲述轩辕黄帝的丰功伟绩。长廊共有56间,象征五十六个民族的血脉相连,又如千家百姓的家庙,与轩辕殿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神圣的拜祖圣地,体现华夏儿女万姓朝宗的强大凝聚力。
何院士介绍,故里园区建筑传承《史记》所记载的黄帝采首山铜及轩辕有土德之瑞的历史记载,所以故里园区主体建筑以精美的紫铜和粗犷的黄色花岗岩并用。虽建设的材料都是普通又朴素的岩石与铜,但其全部采用传统工艺打造而成,共使用了超过10万吨岩石和10万平米的紫铜,其铜装饰、建筑铜工程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领衔;高12.39米重达1500吨的汉白玉轩辕黄帝像重塑工程由中央美院孙伟、段海康教授等创作,国家非遗石雕技艺传承人刘红立大师雕刻完成。
传统岩石与紫铜相互映衬,创造出千年永固、永世流传的经典建筑。
对话何镜堂:建筑是记录时代的载体
新快报:历时三年,黄帝故里终于完工投入使用,此刻你们的感受如何?
何镜堂: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团队对能承接黄帝故里这一项目感到十分的荣幸,也深感责任重大。
作为建筑师,身上有很强的历史责任感。首先,我认为建筑不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住所与观赏价值,更是记录时代的一个载体。像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等很多建筑,都是对某段历史的记录与见证,建筑师要积极主动了解各大重要历史事件。其次,作为一名建筑师,创作作品不是为了表现自己,而是为了表现时代,表现我们经历的特别的时代。
新快报:您认为,好的建筑应该具备哪些特性?
何镜堂:我多次提到,建筑的设计要形成“两观三性”的概念。“两观三性”分别是指建筑的总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还有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建筑的“三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地域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品味,时代则体现建筑精神和发展。任何建筑的构造都要从整体出发进行构思,根据不同的要求做出正确的决定,彰显建筑的地域文化及主体特色。
我们也将“两观三性”的概念运用在黄帝故里的规划中,将地域文化与时代背景融为一体。以轩辕殿为代表的故里园区建筑,风格不拘泥于具体朝代,对中国传统及当代建筑融汇并蓄,超然于时间地域观念,以反映先祖所开创的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繁荣昌盛。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娟 实习生 林堃
摄影: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中新网 王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