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双雪涛、班宇、郑执3位80后作家不约而同的出现,把“铁西”变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题材。
他们三人都生长于沈阳铁西区,写作的题材也大多围绕着那里。辽宁文学院研究员周荣认为,“铁西”里包含的历史容量和反思力度,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文学在书写历史时的无力感以及失语状态。
“文学是时代的表达。重大历史时期,必然会涌现出一批作家,时间又会折射出新的审美。”辽宁省作协副主席金方说,“铁西三剑客”的出现,代表着新东北作家群的再次崛起。
据沈阳市社科联“辽海·沈阳讲坛”负责人梁睿回忆,昔日的铁西区被称为“东方鲁尔”,不到40平方公里的区域,曾经聚集近千家工厂、40万产业工人,汇集了新中国工业体系的精英力量。
班宇如是记录了当年的工人村:位于城市的最西方,铁路和一道布满油污的水渠将其与外界隔开。村落一般的建筑群,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兴建,只几年间,马车道变成人行道,菜窖变成苏式三层小楼,倒骑驴变成了有轨电车,一派欣欣向荣之景。当年的工厂大院里,朗诵诗歌、文学创作、编排戏剧等文艺活动十分活跃。
在双雪涛看来,东北的许多特质都契合文学,漫长的冬季,正适合写作。在自然条件恶劣之处,人情冷暖更加凸显。
这些年来,“铁西三剑客”接二连三拿出了作品。
从2016年出版《平原上的摩西》《聋哑时代》,到2017年出版《飞行家》,再到今年出版《翅鬼》……双雪涛已成为80后作家的领军人物之一。几年笔耕,形成了稳健的文学气质,也让他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最具潜力新人”、首届燧石文学奖最佳中篇小说奖等奖项。“作为写作者,我是地道的学徒。骄傲和嚣张的意义并不大。”文学使双雪涛变得更温和、更愿意关注他人。
如今,双雪涛大部分时间在北京生活。可他觉得故乡的意义,离开之后才开始产生,“东北一方面是我内在的部分,另一方面也是我的一个他者,我努力地保持距离看待它”。
1987年出生的郑执在三人中年龄最小,“出道”却是最早的:2006年创作长篇校园小说《我们是不是很无聊》,在网络上连载并拥有360万点击率,2013年出版的第三本长篇小说《我只在乎你》,勾勒出改革开放后30年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人生百态。但他真正的文学之路应该始于长篇小说《生吞》,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他越来越清楚自己想写怎样的作品,想成为怎样的叙事者。
班宇自创作《逍遥游》起,他的作品就接连登上《收获》《当代》等刊物。在辽宁文学院研究员周荣眼中,班宇身上有许多标签:理工男、译者、乐评人、作家。
3位作家的共性是生长的环境:大量的东北日常口语、俚语、谚语,还有方言特有的修辞方式和修辞习惯,都被他们融入了叙事和对话。由此,形成一种既带有浓厚的东北风味,又充满着时代特有气息的叙述语言,有点土、有点硬,又自然流畅。
大把真实的铁西故事——邻居家的二闺女、舅舅家的糊涂账、隔壁街道的传奇故事等,都被新东北作家们一点点撕裂、黏合、再创作,他们尝试用虚构搭建起作品的精神楼阁。
去年12月,因短篇小说《仙症》获得“匿名作家计划”首奖而站在颁奖舞台上时,郑执说: “我总觉得,一片土地的命运跟个体的命运是一样的,你不会白白遭受一些苦难。”
综合自人民日报、天眼新闻、钱江晚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