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紧扣课程标准 再次回归教材
建议考生在考前最后一个月再回归教材,复习应该是知识的再认识,方法的再提炼,思想的再升华,能力的再提高。复习应该定位于:澄清误解,完善结构,巩固认知,发展能力。学生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建立知识间的关联,做到前后贯通,才能提高知识运用的灵活性。
建议对初中数学知识按知识的上下位关系或并列关系进行分类关联,比如划分为以下8个主题:数与式,方程,不等式,函数,三角形(从全等到相似到三角函数),四边形,圆,投影与三视图,概率统计来进行梳理和设计典型的问题线,让知识内容化,结构化,系统化,注重基础上突出本质,综合“三聚焦”:全面性聚焦于重点、难点,系统性聚焦于内部贯通,深刻性聚焦于核心素养发展,梳理知识、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提高自身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2 重视易错题库 按照专题整理
根据第一轮复习的作业和测试收集到的错题,整理形成以专题分类的典型错题资源(含变式题),制作一本初中数学错题资源集,每天一个专题地进行错题训练,自查典型错题并进行错因分析、再结合课上或微视频上老师有针对性地讲评,回溯错误原因,纠正认知的错误,掌握基本概念,思想方法和解题细节,培养发现、提出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中考之前,学生如果能够把易错题重温一次,强化严谨的审题和思维习惯,那么在中考中将会更有信心、更有把握拿下自己该拿的题目。
3 抓好典型题目 分析解题思路
2023年的中考整体上和去年是一致的,在最后冲刺阶段的复习,最重要的是选“好题”来做—— 抓典型题(用好各区模拟考试和往届中考的真题)。典型题目隐含了重要的解题思想、解题方法、技巧和规律。抓住一道典型例题,就好比抓住中考出题的源头。解决一道典型题,就可以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解决一类题目。这样既可以赢得了宝贵的复习时间,又提高了复习的效率。最后一个月的复习,中上难度的题目或压轴题建议“一例一练一评”,课堂20分钟例题,20分钟巩固练习,课后作业反思总结课堂一例一练后完成评价学习效果的一道同类题。
为了保证最后一个月的教学质量,学生一定要善于总结归类。数学问题千变万化,数量繁多,如果在冲刺阶段学生还是在盲目地追求解题数量,而不注意把知识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思想化归分类,复习效果同样不会理想。中考试题的构成可以是在教材的例题、练习题、测试的基础上通过类比、加工改造、加强条件或减弱条件、延伸或扩展而成的。学生在这一个月的复习要总结题目特点,分析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思想方法后,还要进行10分钟的限时规范表达训练,确认解题思路是否足够清晰,计算能力和表达规范性是否达标。
4 坚持模拟训练 难题留在最后
中考模拟考试包含每周的专项训练和套卷训练,考试是学生体验中考真实过程的有效方法。专项训练含选填训练和各类解答题的限时训练,选填限时30分钟,解答题简单题限时3分钟/道,中等题6分钟/道,中上题10分钟/道;压轴题20分钟/道。
首先要注意做题顺序。数学考试的时候,一定要按顺序做,因为数学卷子的难度是递增的,先从简单的做起,但如果选择和填空的最后一题太难的话,大胆果断地跳过,先把能抓住的分抓住,把难题留在最后。当回过头去做难题的时候,一定要把题目再从头读一遍,把题目中的条件都写在草稿纸上或标出来,然后再分析一遍。通过正确的做题顺序把握解题节奏准确推理,通过准确推理、严密计算拿稳基本得分。
模拟考试作为最佳冲刺中考的“练兵场”,能提高学生的应试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能力;提高学生得分的本领;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题目的本领。模拟试卷应与中考试卷的结构相同,题型相似,难度相当,时间相同,学生要严格按照中考的要求解答。通过数学模考,学生可以对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去发现哪些知识还没有掌握好,哪些解题还没有思路;可以准确地把握中考命题的趋势,掌握命题的创新机制;可以练就学生稳健的应试心理,促使学生在考场上处理好“审题与解题、 ‘会做’与‘得分’、快速与准确、难题与易题”的关系,从而考出理想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