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1、2、咚、咚、1、2……”龙船鼓响起,龙船队驶过,猎德涌岸上的白领一听到这个声音就知道猎德房东们又在扒龙舟了。进入5月,这样的声音几乎每天下午都能在猎德涌上听到,猎德村是藏在广州CBD中的一座城中村,大量的村民和白领都生活在这个片区,许多人虽然不是广州本地人,但也深深融入了热闹的气氛中。
“峰哥,你们这条龙船有什么响亮的名字吗?”“就叫猎德号,猎德就是最响亮的名字!”50岁的李志峰是猎德龙船队的队长,他骄傲地告诉记者,他以“猎德”的名字而感到荣耀。改革开放后在1981年政府恢复了扒龙舟的民俗,那一年9岁的李志峰第一次上船,在船上跳来跳去除了好奇就是兴奋,他说当时的猎德涌比现在更宽,只要龙舟鼓一响,他就会立马放下书包跳到龙舟上。龙船有平底、圆底、尖底,船的平衡会使船的速度更快,为了破水加速,队员们需要先训练,再根据身材、体重和力量来调配位置,首尾不能太重。从小埋下龙舟情的李志峰对体能训练从不懈怠,20岁正式加入船队,第一次划船已是猎德村选拔出来的精英队员,直到现在都没有离开过这支队伍。
村民开玩笑说:“在猎德村里从8岁到88岁的人,没有一个人不认识峰哥。”在村民眼里,峰哥就是猎德村的灵魂人物。“我们猎德村的人都跟我一样,从小就接触龙船。”峰哥自豪地说。没有拆迁之前,一进5月每天都要扒龙舟,许多年轻人担心没有位置坐,8点开船6点早已跳上船霸占位置了,不用等到8点,7点前便人满开船,一直扒到下午3点,峰哥提到这件事笑着说:“猎德的小伙子都是傻的。”就这样,从初一开始探亲,每天走访十几条村,从猎德涌经过珠江扒到黄村,再从黄村经过珠江扒到珠村……吃过龙船饭,带着请柬带着龙舟饼邀请各村来猎德,直到初五轮到猎德自己做东,摆好龙舟饭在家里等待各村的来访,一条珠江水联通各村的水道,也连接着各村人民的乡愁。
倔强的猎德人既要乡愁,又不输比赛。1996年猎德村第一次参加广州国际龙舟赛,随后每年都会在这个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2003年、2004年更是分别拿到了冠军的殊荣。1998年,猎德村成立了全省第一支女子龙舟队——玫瑰龙舟队,而今年他们共有4支队伍参赛,分别是两条传统龙和两条标准龙,其中包括3支竞赛男子队、1支艳龙女子队。为了更高效地训练,女子龙舟队选拔的标准是必须会游泳,而男子龙舟队则提高了标准,首先必须是本村村民,然后不能超过40岁,最后每一个人还要来上一场100米划船比拼,竞争上船。对于参加比赛的标准龙来说,力量非常重要,人员选好之后要提前十天进行体能训练,上午跑步健身,下午下水划船,一个多月的时间,没有一人迟到,没有一人请假。峰哥说:“所谓龙舟精神就是要齐心齐力,不仅在每一次划动船桨要齐,每一个人心也要齐,一定要齐,才真的有力量。”
今年退休的蔡姐是猎德的媳妇,招募一贴出来,她想都没想就报名了。她说:“来参加艳龙的目的,第一是发扬龙舟精神,第二是退休后丰富自己的生活,第三和同村姐妹在一起感受齐心齐力,很开心。”这次作为“艳龙”出现在广州国际龙舟赛队伍里的,也有很多还在工作的年轻人,即便请假也要来参加训练。
就是这一份齐心,让有凝聚力的猎德人在三年疫情中都没有放弃过扒龙舟,虽然仅仅只是村里自己举办的小型龙舟活动,但每一个村民并不在意比赛的成绩,他们更在意的是扒龙舟的开心和团聚,峰哥说:“扒龙舟有饭吃、有奖金、有礼品,这个民俗永远都不会变。”在CBD区工作的小李是一个北方姑娘,这个5月广州各村卷起了龙舟风,感染着每一个外乡人,包括小李,这种团结、这种凝聚力对于她来说,正是家乡的味道。
策划: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
采写/拍摄:新快报记者 郗慧晶
剪辑:新快报记者 黄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