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这是南沙非遗文化的一个里程碑,广州市南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揭牌,标志着南沙区文化事业发展的新里程。”2023年7月27日上午,广州市南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揭牌仪式暨“别样南沙”非遗国潮展活动在南沙区文化馆成功举办。南沙区通过名录建设、队伍建设、载体建设,持续壮大非遗力量,赋能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非遗文化,讲好湾区故事
上午10时许,南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揭牌成立。活动由广州市南沙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广州市南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
揭牌仪式上,广州市南沙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鲁辉致辞,对南沙区非遗保护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她表示,南沙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保护中心的成立将为南沙区传统文化产业的创新创造新的契机,为南沙区文化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南沙方案》落地后,有更多的港澳非遗项目,也开始乐于在南沙进行推广,说明非遗文化在南沙可以更好地讲好湾区故事。我们不仅有情怀,也有能力和方法把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文化传承好和传播好。非遗文化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自信和充满喜庆。”鲁辉如此表示。
点线面体,蓄力接棒传承
在揭牌仪式上,颁发了第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第五批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以及南沙区非遗传承基地(2023-2025年)的牌匾证书。
这是南沙非遗文化建设的丰收年。去年以来,南沙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建设,健全非遗管理体系,积极组织申报市级、区级等传承项目,打造传承基地,并成功将《疍家菜制作技艺》申报为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成功将郭英杰、黎月欢等2名传承人推选为广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成功将11个代表性项目列入区级非遗名录,成功建立12个非遗传承基地。至此,南沙区已公布区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21个,其中省级2个,市级5个。发掘培养了省、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名,并先后成立了12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囯潮当道,弘扬非遗力量
在活动现场,汇集了南沙区2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除了大众熟知的黄阁麒麟舞、南沙妈祖信俗、南沙水乡婚俗、香云纱染整技艺等,还有扒龙舟、十八罗汉石传说、石磨打造技艺、广式五仁馅料(月饼)传统制作技艺、针线手工服饰制作技艺、茅寮(松皮屋)搭建技艺、广州玉雕、景泰蓝掐丝珐琅画等新增入选第五批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欣赏。此次展览不仅展示了南沙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体现了南沙区作为文化强区的文化自信。
南沙水乡婚俗传承人黎月欢介绍了南沙水乡婚俗的特点,它流传在疍家人的生活中,历史久远,有一些很生动的环节和故事。同时,它“活”在现实生活中,至今绽放在婚礼中,其喜庆吉祥和正能量的仪式感,为婚庆增光添彩。而且,它是一个融会贯通各种资源的载体,把情景、情节、情绪如冶一炉。
此次非遗国潮展将会持续10天,欢迎广大市民朋友到场参观。
【南沙非遗名录】
省级 传统舞蹈 黄阁麒麟舞
省级 民俗 南沙妈祖信俗
市级 传统音乐 广州咸水歌
市级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南沙赛龙艇
市级 传统技艺 香云纱染整技艺
市级 传统技艺 疍家菜制作技艺
市级 民俗 南沙水乡婚俗
区级传统技艺 黄阁烧肉传统制作技艺
区级 传统技艺 广式五仁馅料(月饼)传统制作技艺
区级传统技艺 针线手工服饰制作技艺
区级 传统技艺 茅寮(松皮屋)搭建技艺
区级传统技艺 景泰蓝掐丝珐琅画
区级 传统技艺 疍家传统小食制作工艺
区级 传统技艺 石磨打造技艺
区级 民间文学 梅郎与布娘传说
区级 民间文学 渔业、农业、气象谚语
区级 民间文学 十八罗汉石传说
区级传统舞蹈 南沙醒狮
区级 曲艺 粤曲
区级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扒龙舟
区级 传统美术 广州玉雕
采写:新快报记者 邓毅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