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蒲方 珠海市对口茂名市乡村振兴驻电白区工作组组长 派出单位:珠海市统计局
2023年8月13日 星期日 晴
8月7日-11日,我参加了茂名市乡村振兴局组织的赴浙江学习交流活动。
这几天里,我们走过一个又一个具有“视觉美、实用美、自然美”的乡村,每到一处都有亮点,每看一处都有赞叹,每听一句都有触动。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作为珠海市对口茂名市乡村振兴驻电白区工作队伍中的一员,我需要不断汲取这些优秀农村建设经验,扎根于电白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构思和布局定位,与各驻镇工作队的同事共同努力,多举措助力乡村振兴。
在本次培训学习中,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乡村建设中,抢抓“农村环境整治+乡村文旅产业+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发展机遇的重要性,对我接下来的乡村振兴驻镇帮扶工作具有很强的学习借鉴作用。
坚持全域规划
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农村环境保护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事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的和谐稳定。我想起我初到农村开展工作时,部分镇村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村民参与清洁卫生活动积极性差、“主人翁”意识淡薄、村级组织主体作用乏力等原因影响,农村一些地方仍存在环境污染和“脏乱差”问题。在临安锦北街道泥川村观摩学习时,我了解到这个村以前每到下雨天,一出门就是又黏又沉的满满两裤脚泥巴,被外村人戏称为“泥巴村”。但如今,在村民的团结共建下,这里三面环山,绿树成荫,竹林深幽,村道整洁,以优美的生态环境、整洁的村容、村貌成为全国文明村的代表。近年来,该村以创建杭州市“美丽乡村”为载体,以“清溪翠谷、花园泥川”为目标,加快推进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美化、路灯亮化等工作。据泥川村老书记郑校林介绍,这里还会开展家风评选活动,发动每户家庭挖掘、弘扬、传承好家风。
我深知,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环境保护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改善农村面貌,治理农村环境污染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村子漂亮起来,群众才会积极自信起来,来往的游客才会增多,一二三产业才能加快发展,这是一个连锁反应。
在观摩中,我学习到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要坚持全域规划,坚持把规划工作作为村庄整治建设的基本前提,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统筹村庄布点、精品线路、中心镇、中心村等区块布局,实现城乡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二要注重村民参与,要结合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先收集群众诉求、捕捉群众需求,再到解决群众痛点、满足群众意愿,要因地制宜和精准施策,要让村民看得到效果,不搞“政绩工程” “形象工程”,这样才能更好发挥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带动他们参与进来,建立长效的环境管护机制。此外,各驻村第一书记要带头行动,与当地村两委干部重点治理村子的卫生死角、垃圾池、污水处理点等地点,划分区域,监督村民做到自家门前街面坚持“一日一扫,全天保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三是加大污染整治力度,镇村各级相关部门要落实管护责任,保持绿化带的整洁美观,严格控制生产生活废水、污水的不合理、不达标排放,严格控制重建或加固户所产生的建筑垃圾,每天要及时对镇村生活垃圾、工业垃圾等进行处理与清运。四是引入资金投入,作为帮扶干部,我们除了尽所能发挥帮扶资金作用,提高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还需帮助镇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如通过消费帮扶帮助企业提质增效和增加收入,再由企业反哺资金给镇村,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
立足本地资源
逐步推进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
近年来在“快时代”和“慢生活”的时代潮流下,游客越来越倾向于低密度、慢节奏、短周期、近距离的乡村旅游。电白地区依山傍水,交通便利,乡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乡村农文旅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将本地人文、自然、经济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可助力乡村以旅游促进就业,增加收入,实现振兴。
在走访学习中,我对杭州市梅家坞的印象尤为深刻,这里“有山有貌,有坞有水,有茶有文”,令人流连忘返。这里是茶乡特色的农家自然村落和茶文化休闲观光旅游区,除了具有浓郁朴实民风的乡间茶坊,村里还专门成立了多语种接待室,为前来观光的宾客讲解梅家坞茶历史、茶的采摘、炒制和茶的功能等内容,并进行茶艺表演。据介绍在每年春季游客还可亲自参与春茶采摘,亲身感受浓浓的茶文化气息,尽享茶文化生态自然之美、农家风情之乐。
农文旅即“农业+文化+旅游”,真正的农文旅融合项目要以农业产业为基础,旅游休闲为形态,风土文化为灵魂,挖掘乡村的深层价值,在乡村原有的基础上做创新,梅家坞现游客成千上万,正是因为做到了这些点。往更深一步剖析,我学习到要做好农文旅融合发展,一是要立足本地,紧紧围绕沿海、山区农村地区区域优势,根据食、住、行、游、购、娱、体等旅游开发要素做好整体规划,反复对比、综合分析,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个发展方向,开发能长期绿色发展的旅游资源,打造特色小镇品牌矩阵,以点带面、连线成片,带动镇域旅游经济发展。二是以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深入挖掘当地人文历史,挖掘乡村优秀文化底蕴,找到最具价值点的独特方面,合理融入新时代的个性化标签,在“农业、康旅、生态、文化”等方面做文章,打造该区域的乡旅产业的“独特性”和“游客熟悉得离不开的生活、商业业态”,让每一位游客都能成为回头客,以文化促进旅游和经济的长远发展。三是充分利用美丽乡村建设成果。通过“村企合作、发展旅游、盘活资源、投资入股”等方法,整合乡村资源优势,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将农业产业作为旅游业态升级的重要资源,融入资金同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构建果园、花园、菜园、特色村庄等一批特色农旅一体化旅游区,推动农业链条更长,旅游业态更足。
加强创新意识
不断推动农业专业化发展
在本次培训中,我们走访的各示范村产业发展致富都有一个共性,就是都在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的现代农业。例如杭州市淳安县枫树林镇下姜村的现代化休闲农业产业园区整齐有序,规模种植茶叶、蚕桑、中药材等。专业化经营,既提高了农业灌溉施肥等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又能高标准把控农作物生产质量,打造统一品牌提高产品效益,还能带动连片地区科教与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发展农业专业化经营要基于客观现实,结合到我们自身产业帮扶工作中。目前,我们当地的镇村农业云计算、人工智能操控等高新技术手段尚未达到发达国家的高度,因此我们发展专业化生产时,要把握好“适度”原则,立足于当地现有水平,不能原封照搬别人的机械化投入,不能操之过快、过急,要兼顾效率与公平,不得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生态环境等。
同时我们也应发挥帮扶干部的积极带动作用,推进农业专业化生产经营,一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厚植当地资源优势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水平。二是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的引导和支持,鼓励企业与村民合作,建立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三是加强农业人才培养,对接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大对农村农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更多具有农业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的人才,为农业规模经营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四是加强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推广农业信息化技术平台,提高农户生产、管理、销售等信息化获取效率。
作为一位乡村振兴基层帮扶干部,建设美丽宜居和美乡村,我们责无旁贷。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我要继续学习优秀乡镇建设经验,找差距、明方向,创新进取、循序渐进,发挥农村本体资源特色,深耕基层,发展各类产业推动村民收入增长,扎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切实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加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人民群众谋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