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岭南画派·梅社主办的“梅之境——庆祝梅社成立95周年、梅社书画院成立15周年国画名家‘梅’专题作品展暨苏华老师题‘梅社’石刻揭牌仪式”日前在岭南画派·梅社艺术馆举行。“梅社”现存刻石为上世纪初的名家所刻,现在再由梅社书画院名誉院长苏华题写并刻石,开启文人墨客的跨世纪对话。
“我表达的美感,要有时代的快节奏和现代感”
近日,由苏华题写的“梅社”石刻正式揭幕。这是继上世纪初题写梅社并碑刻之后的首次题写,前后两次题写相距近百年。
提起“梅社”,不能不回顾九十五年前,那时岭南画派大家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易石公等一批文人墨客,在位于广州海珠区漱珠岗结成正式的文化社团——梅社,首任社长为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高剑父先生。现仍矗立在纯阳观半山的“梅社”石刻,即由易石公题写。
民国十七年(1928年)广州《海珠画报》曾报道过梅社第一次种梅的新闻。报道称:“昨岁易石公(鹤山诗人)、高冠天(高剑父三兄)、高奇峰、陈侠卿诸人,以河南名胜(指漱珠岗纯阳观),而须点缀,乃约同该观道流陈理公等,发起梅社。每人种梅一株,即认为社友。以后并无其他义务。即修葺观东区旧有养气室地址以为社址,计入社者已达数百人。去岁十一月,举行第一次种梅雅集,名画家高奇峰亲手为之摄影。”
前几年,梅社重光,美术界同仁推举陈永锵先生为梅社第二任社长,卢延光、方楚雄、李伟铭、李劲堃、方土先生为副社长,张森霖任社长助理兼秘书长。
2023年4月,著名书画家林墉、苏华伉俪到访岭南画派·梅社,并分别正式受聘为梅社名誉社长和梅社书画院名誉院长,苏华女士欣然题写“梅社”,并于近日刻石于纯阳观内。
现在看易石公所题石刻历经近百年风雨,书风尤显苍茫,而看苏华书迹,则在苍劲之余,饱含着时代气息。
苏华曾如此表达自己的书法探索,“我曾在书法领域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写过许许多多的作品。尤喜作大幅,每幅逾丈,每字盈尺,很觉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书法艺术是一种抽象艺术,通过点、划、撇、捺的疏密聚散粗细强弱干湿浓淡产生的节奏和韵律,表达一个感觉,一种情绪或一派气质。我表达的美感属于力量、气魄、刚健、大度、雄浑和厚重那种,有时代的快节奏和现代感觉。”
“梅花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精神象征”
谈及梅社的名字,倒有一种说法。皆因“梅社”成立之初,海珠区漱珠岗曾遍植梅花,高剑父等文人便常相约聚会,以梅花吟诗雅集。还有另一层意义,则因“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精神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高洁品德和坚贞人格。
因此,在特殊的节点中,梅社特别举办“梅之境——庆祝梅社成立95周年、梅社书画院成立15周年国画名家‘梅’专题作品展”,共展出陈金章、梁世雄、林墉、李醒韬、陈永锵、苏华、方楚雄、林蓝、汪晓曙、张淑华、李伟铭、方土、王永、叶正华、郑阿湃、宋陆京、林淑然、陈永康、梁培龙、方楚乔、吴泽浩、何俊华、刘思东、张森霖、张思燕、朱颂民、曾嵘、黎日晁、关志全、秦建中、卢彦汛、张铁威、姚涯屏、陈天硕、杨峻、林景超、陈年发、黄汝鸿、何利荣、陈清平、卓愿、周少敏、李夏夏、陈运成、蔡志伟、黄敏仪、黄稻子、卢诗韵、谢伟国、吴晓云、赖平、曾文辉、吕红英等50多位书画名家创作的梅花题材作品。
有关梅花的题材,著名画家陈永锵就曾言:“梅花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梅花枝干挺拔,不畏严寒,又‘不争春’。我们要在履行社会责任、服务社会中提倡并坚守梅花的高洁的精神,‘道法自然’,像水一样——‘水利万物而不争’。”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