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各类社会力量聚焦“三农”领域,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因素。
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汇聚了大量有担当的爱心企业,也成就了众多乐善好施的企业家以及重乡情的乡贤。
最美家乡水,最亲故乡人。
这些爱心企业、爱心企业家以及乡贤,为我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开展乡村振兴作出了突出贡献,成功开创了广东社会帮扶新路径,为全国贡献了广东智慧。
新快报推出系列报道,见证广东省乡村振兴“千企帮千镇 万企兴万村”行动落实落细落地见效,记录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围绕重点任务因地制宜、精准结合展开的广东帮扶故事。
7月9日,河源市龙川县丰稔镇党委、政府领导、乡贤代表、各村(居)党支部书记等50余人齐聚一堂,为丰稔镇方志馆建设及编纂事项建言献策,并就资金缺口开展募捐,10名乡贤当场捐资120万元。
丰稔镇一直坚持以党建引领为乡村振兴的“第一抓手”,推动乡村面貌不断提升,村民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乡贤和村民对家乡建设的投入也更加积极。近三年,乡贤捐资3000多万元投入新农村建设和公益事业,捐资1000多万元助力教育事业。
“丰稔乡村振兴最大的亮点就是齐心协力、全民参与,这是推动丰稔乡村振兴的一股强大动力。”丰稔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杨石考自豪地说。
坚持党建引领 凝聚强大振兴合力
乡村振兴要实现长远稳定的发展,需要凝聚群众力量的积极参与。如何凝聚群众力量?丰稔镇以党建引领为“第一抓手”,着力解决“走好路”“饮好水”等一批民生问题,让群众享受到发展的红利,看到发展的前景,并愿意投入其中,共建共享美丽乡村。
在十二排村,新快报记者看到,村里处处干净整洁,满眼皆是乡村美景。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十二排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村庄道路、水利、绿化、供水、村容村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兴建了党员活动室、文化广场、篮球场等文化设施,村民生活丰富多彩。十二排村的景象并非个案,走进高坑村,“四小园”随处可见,文化广场、篮球场等设施也一应俱全,环境变靓,生活变好,村民脸上挂满了笑容。
驻镇帮扶的开展,为丰稔镇党建工作注入了更多活力。驻丰稔镇工作队进驻以来,积极配合丰稔镇党委政府,以“党建共建”为抓手,进一步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坚强战斗堡垒,更好激发党组织和党员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组团牵头单位河源市公安局,成员单位河源市民政局、河源开放大学联合下发党建共建机制相关文件,为党建结对全覆盖提供强力支持与制度保障。目前,帮扶单位35个基层党(总)支部与丰稔镇16个村(居)的党(总)支部实现结对共建,开展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专题党课20场次,依托党建共建开展消费帮扶56万多元,开展节日慰问等活动多次,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或困境儿童139人次,为乡村学校开展校园安全教育5场次,进一步激发了“党员干部带头干、村民群众跟着干”的发展活力。
捐资兴建村史馆 感恩时代留住乡愁
“丰稔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老百姓。”谈到乡村振兴全民参与的良好气氛,杨石考动情地说。实际上,从学校到村史馆,从卫生站到消防站,丰稔镇的公共基础设施里,到处都有乡贤和村民的爱心印记。
其中,为了感恩新时代下越来越好的幸福生活,也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乡愁乡情,丰稔人特别重视村史馆建设。
马头山村是个仅有400多人的自然村,却拥有一个气派的文化广场,包括一座两层小楼的村史馆和20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这里原本是集体晒谷场,集体经济解散分田到户后无人打理。随着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精神文化需求也不断增长,村民一致要求集资在这里兴建一座包括村史馆的文化广场。项目耗资250万元,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赠和村民集资。
新快报记者看到,村史馆内展示着村史、发展历程、领导乡贤和风土人情,配有设施供村民喝茶聊天、练字、下棋。室外广场上建有休闲长廊和健身设施,两块“芳名榜”上密密麻麻镌刻着为广场建设捐资捐物的乡贤和村民。马头山村村干部告诉新快报记者,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村里各项公益项目都得到了社会各界和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累计捐款已达150万元。
在十二排村田咀自然村也有个独特的村博物馆,不仅有村史、乡贤人物介绍,还收藏了村民们捐赠的风车、自行车等老物件,精心制作了宣传内容,用多种形式讲述着乡村发展和振兴的蝶变故事。村博物馆也为村民和游客提供文化服务,门口建有标准篮球场,室内配有KTV、桌球、乒乓球等设施。
杨石考告诉新快报记者,这些村史馆的建设,乡贤和村民不仅出钱出力支持,而且在内容挖掘、文字编辑等方面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回应群众呼声,丰稔镇于今年启动了方志馆项目,将对镇政府旁边的老电影院进行改造,打造成广东省首家镇级方志馆及文体中心,讲好丰稔历史和发展故事,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项目计划投资1200万元,缺口300万元,为此镇政府发出“致全镇人民的一封信”,并召开乡贤会,号召大家建言献策,捐资捐物。乡贤们热烈响应,会上当场捐资120万元。驻丰稔镇工作队也积极联系河源市慈善会,联系爱心企业捐赠市值70万元的家具一批。
推动乡贤回归 “归雁经济”助力振兴
除了推动乡贤为乡村振兴捐资捐物,丰稔镇也致力于推动乡贤回乡发展“归雁经济”,目前,共有15家乡贤企业返乡投资,实现人才、资金双回流,为丰稔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今年5月27日揭牌的河源市青稻农厨食品生产有限公司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青稻农厨负责人陈凯告诉新快报记者,他们原本在隔壁镇开办特色食品小作坊,在工作队和丰稔镇的推动支持下,今年3月,他们在十二排村租下厂房建设工厂,成立青稻农厨公司。公司投资200多万元,主要生产艾糍、粽子、油果、年糕等传统应节食品,预计年产值300万元到500万元。负责人邹萍萍介绍,公司制作的是纯手工应节食品,需要大量人手,可以给周边的村民提供就业机会。”目前公司已带动稳定就业6人,工资3500元到4500元,节庆时还会雇佣大量临时工。工厂租用村建的厂房,每年可为十二排村带来2万元到4万元的租金收入。
丰稔镇党委副书记徐水初表示,丰稔镇党委、政府将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聚焦产业振兴这一关键,积极发动乡贤力量,引进更多优质企业,助力乡村振兴,推动丰稔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方轶
图片:新快报记者 邓迪
校对:吴习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