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日前,“从延安精神到新中国情怀——纪念第一个五年计划70周年版画巡展”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力图通过中国现代版画的发展,来呈现中国人民百年奋斗历程。展览展出一百多件极具代表性的版画作品,时间跨度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包含了早期新兴木刻阶段的版画作品,新中国成立初期和“一五”计划时期的版画作品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阶段的版画作品。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范勃在展览现场表示,这些作品体现了老一辈艺术家艺术实践与民族命运紧密结合的历史自觉。他们用刻刀一笔笔刻出的、不仅是有着突出艺术价值的图像,更饱含他们对生活、对社会、对人民的情感。“每一件作品都在讲述一段历史,而每一段历史的讲述都有情感温度。置身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新时代和中国发展的历史新方位,面对新的时代命题,作为美术家的我们应当何为?在老一辈艺术家身上,正有我们可以汲取的历史养分。真正有力量的艺术,是个体艺术家对于历史、文化和时代境遇的独特体验和生动表达,个体经验与民族历史文化的同频共振才是艺术创作真正的动力源泉。”
文旅部国家公共文旅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杜佐祥表示,这些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心灵震撼力。本次展览具有相当的艺术张力和品牌效应,具有积极的推介作用和宣传价值。
开幕当日,由广州美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担任学术主持,来自广州美术学院不同院系的教授和来自不同艺术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从延安精神到新中国情怀——纪念第一个五年计划70周年版画巡展”举办研讨会。
本次展览负责人、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李飒介绍了策展的缘起,“在广州美院读版画系的研究生时,引发我策划此次展览。”她更坦言,自己“后来的绘画也受版画的训练,包括构图、眼光有非常大的影响。”并由此引发了自己对“图像的力量”的思考。
表达宏大主题时,怎么样以个体化来做阐释?
记者在现场看到,此次展览作品在创作媒介上,包含了黑白木刻、套色木刻、水印木刻、蚀刻版画等不同版种的艺术作品。同时也不乏名家作品,汇集了胡一川、古元、力群、刘岘、李桦、汪刃锋、彦涵、牛文、陈晓南等艺术名家的代表作品。
“展览中有古元先生延安时期非常出名的作品《烧毁旧地契》,这是古元的代表性作品,他的风格、技法等面貌特点和表现焚烧地契重大事件时,依然用比较轻松和自然的手法来传递他的理念,包括他的圆口刀在那个时候的应用已经非常自由和成熟。”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齐喆从古元先生的经典作品《烧毁旧地契》谈起,他介绍,新中国成立以后,木刻家们的作品全景式构图增多,不再是以前微观的折射。版画家开始不约而同地开始描绘大场景,全景化的表达。同时,齐喆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我们在表达宏大主题时,怎么样以个体化、有艺术价值的语言来做阐释?这些版画家对时代变化的反应非常快,对艺术价值的自我追求、自我主体意识的追求应变也非常快。这样的案例不仅在古元先生的作品中,汪刃锋先生的作品也有非常大的转化。这类转换对今天的版画探索和今天用版画做主题性创作,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我想,前辈们能够带给今天的启示是什么?就让我们少走弯路或者更快呈现自己的艺术主体语言、个体价值,我觉得有着非常强大的借鉴意义,这也是此次展览特别值得我们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对于宏大场景的表达,关山月美术馆副研究员丁澜翔也表示,古元创作《鞍钢修复》之后,出现了一批画工业场景、画高楼(的作家),都是非常宏大的表现工业建筑。这时候中国人对于工业和机械、机器的情感,其实是通过纪念碑的形式表现。
把版画从名词变成了形容词,追求特有的“版味”
但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不少作品场面宏大,但作品的尺幅均不大,有些甚至非常小,“小尺幅有大力量”成为了不少人的共识,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副院长胡贤武表示,“我们看到这些小的经典作品特别耐看,看得进去,并且能打动人,这对我们是一种教育也是一种反思。现在说实在话,我们工具非常好,设备很齐全,也可以做很大幅的作品,但就是不感人。”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艺术管理学系主任吴杨波也认为,“我们可以看到,这段时期内艺术创作不仅仅有它的形式多元,同时也有它的内容精神含量。”同时,他还从媒介的变迁的角度分析了版画紧随时代的发展,“从延安时期最简陋的纸张慢慢到印刷品,从胶版到后来更加高级的铜版纸张。纸张媒介变化实际上反过来倒推版画艺术家在创作时需要做的事情,因此,在五十年代尤其是胶版彩印技术进展,导致了更多的油画作品和国画作品有更丰富的细节出现在印刷品上。如果我们仍然以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段时期来看版画,它已经从第一媒介(绘画类)变成了各种媒介的多元共存,一方面其他画种的艺术家涌入这个领域,版画家也会提出一个问题:版画原来富有冲击力的视觉形式,到了现在观众可能不太满足于看粗糙、单线或者说仅仅是套色的艺术创作形式。”吴杨波提出了一个比较值得注意的概念,“把版画从名词变成了形容词,追求特有的‘版味’。这样的特点让我们觉得,这是版画发展的方向,也就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后中国版画开始走向自己独特的道路。”
情感维度一直是木刻非常重要的动能
广州美院实验教学中心主任肖勇通过早期的一批版画,读出了当时属于青年的宝贵精神,“当时的青年是带着理想奔赴延安的,虽然条件辛苦,但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向往的地方。他们就凭借着一种精神和情怀,这一点值得现代青年吸收。情怀是很高级的追求,它已经超出一般的物质。胡一川先生的《到前线去》的表现正是这样一种激情、一种精神。”
曾受广美版画系领导之托筹办传统版画工作室的教授顾亦鸣坦言,“把新兴木刻版画的思想性、延安情怀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更加细化,用不同视角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是让我非常惊喜的地方。”
来自广美图像与历史高等研究院的青年学者陈旭则从“木刻如何介入到人民情感维度”方面分析,他认为,“情感维度一直是木刻非常重要的动能,甚至在展览中可以看到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以后,题材的扩大也是情感维度的扩大,甚至有些作品描绘了天山、长城,有民族情感也有少数民族的刻画。”
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副教授蔡远河从版画创作者的角度分析,“在展览当中,我看到利用非常质朴和直接的木刻语言,来表现农业、手工业和工商业的国家建设题材作品,更多让我感受到版画呈现许多关于工业题材的作品,关于工业题材的表现和创作其实在版画类作品中,从早期到现在此时此刻,这个题材都比较延续,从来没有缺席过。”
作品欣赏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志钦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