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仍等不到“全相合”骨髓
温暖1599号
●温暖诉求
体内血小板“告急”,张柏霖又要输“板”。从7岁罹患再生障碍性贫血,他与疾病“拉锯”已经4年。表面看上去,他对住院治疗习以为常,却很在意输血过程中身体的变化。“妈妈,我身体有点水肿,快去叫医生。”“妈妈,出血点减少了”……“其实,11岁的大孩子内心很抗拒与医药为伴,医院去得频繁,他会闹脾气;但复查晚了,他又嘟囔。我能感觉到,孩子不想向疾病低头。”妈妈说,4年来,无论医生如何调整用药,柏霖体内的血小板仍然升不上去。
今年,柏霖出现输血并发症,几次进入ICU。妈妈知道不能再等,打算为他做骨髓移植,但高昂的手术费用,像一堵高墙隔阻着柏霖重获健康的梦想。
“不涨”的血小板
2019年初,6岁的柏霖从幼儿园放学回家,捋起衣袖让妈妈曾桂红看,“我起疹子了,越挠越多。”曾桂红眼前的小手臂上,确实布满了“红点”。然而,缺乏专业医疗知识的她,也以为孩子只是过敏,只给柏霖涂了防过敏药膏,见疹子慢慢消退,便深以为然。
实际上,曾桂红并不知道,孩子手臂密密麻麻的“疹子”,其实是出血点。往后的日子里,柏霖持续咳嗽1个月,运动乏力,去学校上楼梯也气喘吁吁。老师和父母都发现他的脸色逐渐苍白,曾桂红更是担心孩子的身体出了“大问题”,赶紧带他到县妇幼保健院就医,才知道柏霖血小板已降至60,血红蛋白也很低。医生综合症状,认为孩子感冒了,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曾桂红没料到,一次次就医,柏霖的病情仍反复不断,即使请假休养,身体仍然无法恢复如初。而每次去医院复查血常规检测,血小板仍在下降。“起初是60,后来跌到40多、30多甚至20……”检查结果让她触目惊心,医生应对病情使用的激素类药物也没能拉动血小板上升。
2019年10月,曾桂红母子辗转到人生地不熟的广州就医。“我们是农村人,觉得广州大医院多,一定能治好孩子的‘皮肤病’。可没想到,在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第一次就诊,专家就判定柏霖罹患了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离不开的“血袋”
“不是单纯血液病,无法立即药到病除……”曾桂红捧着打印出来的检查结果,手都抖了。“医生说,要控制住慢性‘再障’,疗程漫长,效果不明,如果柏霖体内的造血功能不能通过药物‘拉扯’恢复正常,就要恶化成重型‘再障’,最终只能做移植。”曾桂红极力想摆脱最坏的结果,因为她的家庭是申领低保的惠东农家,经济条件难以支撑这类“长线作战”的大病。
然而,药物治疗效果显示,柏霖的病尚未走进“绝境”。曾桂红看到了希望,咬牙离开工作了5年的流水线岗位,全职照料儿子。
对于“再障”,曾桂红一次次感受到它的“可怕”。“就像对着石头浇水,不管‘浇’多少,血小板就是升不回正常值。漫长的治疗过程中,医生起初采用药物+输血小板的方法,激发柏霖体内的造血功能。然而,一年过去,两年过去……柏霖对药物已然耐药。”曾桂红眼看着儿子使用的“升板”手段从第一代换到第四代,但依然无法改善。
“孩子常年用药,激素‘冲击’细胞使他原本的瓜子脸变圆,有一次他嘟囔着对我们说:‘丑得都认不出自己了’。可是,药物治疗仍然要继续下去。去年年底,医生已经提醒,儿子的病情已经发展为‘极重度再障’,到了要移植的地步。撑了四年,还是无法避免。”曾桂红说,这是一家人最担心的结果。
“硬上”的移植
4年与“再障”拉锯,曾桂红已经看清楚“敌人”的凶残。今年以来,柏霖因为常年输血小板多次引发“输血综合征”,好几次送进ICU急救。每次命悬一线,每次被医生拼力救回。
多次险象横生,曾桂红一家都认为,既然移植是最后一步,就要尽快将配型提上日程。今年6月,曾桂红夫妻和柏霖的弟弟同时到医院配型。可惜,父母和弟弟与柏霖的基因位点都只是“半相合”,要移植,风险比“全相合”移植高出不少。
茫茫人海中找到“全相合”配型,谈何容易?在他们寄望的中华骨髓库,柏霖一等再等,都毫无结果。如今,柏霖趁病情趋稳,从医院出院回到惠东老家输血和等待消息。因为2022年开始休学,柏霖上到三年级便已经丢下功课整整一年。在家里,他看似对病情漫不经心,有时还拒绝去输血就医:“打针的不是你,你自然不知打针疼。”脾气上来时,他还与妈妈顶嘴。但实际上,“嘴硬”的他,却又暗中关注着身体变化。
“妈妈,我身体有点水肿,快带我去看医生。”“妈妈,出血点减少了,但刷牙的时候仍然流牙血……”曾桂红观察着儿子的一举一动,知道看似叛逆的孩子内心惧怕病情恶化,“他想活着,不想输给疾病。”
“我们不想等配型了,宁愿尽快做‘半相合’移植,拼一把,结束儿子的痛苦。再熬下去,我担心他的并发症越来越多,越来越难治。”曾桂红说,现在最大的难题,是家里的经济状况追不上紧迫的病情。医生的疾病通知单上清清楚楚写着“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要预备几十万元,这是低保家庭难以完成的任务。
公益指引
●公益账户: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天天公益专项基金
●银行账号:44032601040006253
●开户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广州远洋宾馆支行
注:捐款时请注明“新快报温暖*号***(受助者姓名)”, 如“新快报温暖1599号柏霖”。如需捐款收据,请在汇款时附注捐款收据回邮地址、联系人姓名及电话。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