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喜欢手工劳作,希望通过双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天地。”或许是双腿行动不便,也或许是内心与生俱来就对“手艺”热爱,诗、书、画、印成为了艺术家温建荣的日常,他自起名“一石”,可见他在“方寸之间见乾坤”的篆刻上,是何其的钟情。经过多年探索,也早已形成个人的篆刻风格,谈及篆刻探索,他表示:“在方寸之间要营造出一种有天地的气魄,虽然小,但也要追求万千气象。”
“书贵瘦硬方有神”
温建荣谈吐大方、爽朗的性格让人印象深刻,他坐在工作室的茶台,娴熟地招呼客人的状态,丝毫看不出他的行动不便,这也说明,多年来他如何用坚强的意志与毅力,克服因双腿不便而带来的各种困难。
原来早在一岁的时候,受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温建荣腿部落下残疾,之后行走的日子只能靠着双拐。但命运的不公,并没有消磨他的意志,尽管他一路走来,坎坷不断,但由于自幼酷爱文学、绘画、书法、篆刻,在人生经历上,更得到了关山月、黎雄才、麦华三、黄文宽等多位名师指导。使他在艺术领域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黎雄才曾给他写了书法警句,“书贵瘦硬方有神”。
1975年,温建荣高中毕业,原本想去父亲工厂里工作,但由于行动不便,最终被迫到工厂里的废品仓里当临时工,后来偶然被工友发现写得一手好字,于是常被安排负责工厂的文书工作。1976年,当时还在工厂上班的温建荣经人引荐,结识了著名书法家麦华三。
温建荣记得,当时麦华三先生住在一栋二层的木楼,二层则是麦华三专门用作创作的空间,他跟随朋友踏上年代已久的木楼梯,走在上面,疏松的木质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让第一次来这里的温建荣不免心生紧张,“当时麦老没多说什么,随手给了我一句话,记得是八个字,让我先双勾。”温建荣说,第一次麦老虽然话不多,但也平易近人,从此便按照麦华三的嘱咐写好这八个字,“后来回想起来,光是这八个字,我练习了两年。而且我把每一次的练习都集结在一起,装订成一本册子,有一次我拿给麦老看,他惊讶地说,‘没想到你还做得这么认真。’于是,麦老拿过册子,边提笔边说,‘你以后写字,记得要写上自己的名字。’随后,麦老就写下‘温建荣书’。”温建荣当时的心情当然是激动,开心不已,但他并没有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后面介绍人跟他说,麦华三愿意写下他的名字,说明已经正式把温建荣收为入室弟子。从此,温建荣正式跟麦华三研习楷书。
没过多久,麦华三为了让温建荣的篆刻能得到真正的提高,他亲自写信,把温建荣推荐给岭南篆刻大家黄文宽,正式学习篆刻。
“勤为一生本,诚乃万业基”
在工作上的温建荣可谓辗转曲折,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有单位向温建荣抛出橄榄枝,温建荣满心欣喜向原单位提出了辞职,但正要入职新单位时,对方却因人事变动让他突然入职无望。上天似乎再一次跟他开了个玩笑,正当他为未来生计而苦恼发愁时,麦华三知道后安慰他说:“天无绝人之路,你把自己的手艺用到有需要的地方。”
原来在当时,随着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涌现了大量篆刻公章、私章的需求。在麦华三的鼓励下,温建荣领到个体刻章牌照,挂起“建荣篆刻工艺美术部”牌子。麦华三随即为他题贺词:“勤为一生本,诚乃万业基”。
【对话】
“篆刻作品是艺术家审美合集的体现”
收藏周刊:您跟麦华三老师学书法,他最初是怎么引导您入门?
温建荣:他有一套资料,“三层十二级”,他要求我们要双勾,但偶然也要单勾,单勾就是勾字的中心线。包括单勾填墨,双勾填墨。还要随时把字放大来写,他要求书法在放大的时候,架构要结实,不能松散,同时又要求写小字,缩小的时候也要做到疏可跑马,密不透风。
收藏周刊:麦华三先生引荐您认识篆刻家黄文宽,您还记得当时最初学习篆刻的过程吗?
温建荣:印象最深就是黄老说,学习篆刻最关键是要懂得借古人的肩膀。他说,在一个章里的四个字,有三个字能够继承传统,有一个字体现个性,只要整体协调,符合篆刻规范,就可以慢慢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方向。但他提到,切忌自己凭空“创造”一种风格,这种往往是经不起推敲的。
黄老主要是引导我学习篆刻从汉印入手,但后来跟梁照堂老师学习的时候,梁老师建议我最好学习秦印,以金文入印,更能有高古气。也因此,我现在画画写字,多受篆书、金文线条影响。
收藏周刊:您学习篆刻已经有四十多年,回头看,学习篆刻最难的地方在哪里?
温建荣:最难的就是在方寸之间要营造出天地气魄,虽然小,但也要追求万千气象,对刀工、书法、笔意各方面都有不一样的要求。
收藏周刊:石材的质地是否也对整个印章的好坏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温建荣:这是次要的,关键还是篆刻家本身的审美决定。例如吴昌硕就喜欢用钝刀。所以,所谓刀好不好,石容不容易刻,都不是关键。再如有人喜欢用玉石刻印,玉石很坚硬,一般不容易刻,但也有高水平的作品。
收藏周刊:篆刻有没有捷径?我看艺考中有些也只训练了几个月就考试了,有些机构也培训几个月就说可以“出师”了。
温建荣:任何要有所成就的艺术门类,都没有捷径。要刻出凹凸很容易,但它作为艺术品,体现出的是篆刻家的审美,这些都是由他个人的文学修养、艺术修养、人生阅历所决定的,因此,篆刻作品应该是艺术家审美合集的体现。学习几个月就“出师”的,只能满足一些完全不懂的大众对印的需求,这个谈不上篆刻艺术。
收藏周刊:初学篆刻,应该如何入手?
温建荣:首先要用刀熟练,学会理解章面的气氛。然后从汉印入手,因为汉印分布平均,整体饱满,相对好理解。也可以找一位自己喜欢的古人的风格,先临摹,切忌太杂,要专一深入。
【人物介绍】
温建荣
字一石;现为广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民建中央画院广东分院院士,广东省收藏家协会书画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华南书画研究院画家,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名家点评】
一石初师吴子复、商承祚、秦咢生、麦华三诸公,早岁于小楷有独成,并多习篆籀,用功于《说文》,好治石。后又学问于中国画诸家,继而用力于金石,直追秦汉,尤用心于《好太王碑》,融以“文、史、哲”,通传统之法。并以此法研习山水之图,始取法弘仁,兼习龚贤,承董其昌、石涛、八大山人所开启之书画以禅入,以求高意境,而深掘之,并兼收博取,自抒新意,金石之气,以复盎然纸上也。 ——梁照堂、廖一穆
温建荣的艺术植根于传统,注重以书入画,古朴、厚重、大气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在时下的浮躁环境中,数十年来坚持不跟风,不受市场左右,以平和心态在寂寞艺术之路上前行实属不容易。尚且,在行走不便的情况下还创作了这么有分量的大画,其成绩令人感动! ——王玉珏(广东画院原院长)
温建荣书画篆刻艺术植根传统,研探碑学、远追秦汉文字与篆刻,书法溯源殷墟金文,熔金石之气于绘画中,构图简练,笔墨浑厚苍古,静穆深邃,笔底信澄于龚贤、清四僧、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诸家,神往意会,融会贯通,不受一家所囿,其艺途之中正,笔墨之拙朴,意象之高古,心态之平静,这完全是得益于其对文化传统的理解和情感的抒发,是一位颇有厚度不事张扬之艺术行者! ——陈伟安(广州艺博院原院长)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