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脑子”月销三万份
年轻人热衷网购“情绪产品”
今年以来,电商平台上涌现出一类神奇的虚拟商品,并在近期呈现增长的趋势:进入夏天,“虚拟蚊子”兴起,用户下单后,卖家会用微信等软件添加指定的某位好友,扮演“烦人”的蚊子向对方发送“嗡嗡嗡”等文字;七夕期间,则是“孤寡青蛙”、“骂醒恋爱脑”等虚拟商品卖得火热;到了考试季,定价0.1元的虚拟商品“爱因斯坦的脑子”、“好运喷雾”等具有祈愿意味的商品销量会迎来一波暴涨。
买“脑子”、送“蚊子”、找“树洞”……
网购“情绪”千奇百怪
电商平台上主打情绪价值的虚拟商品,从需求角度来看,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祈愿类:如爱因斯坦的脑子、智商+1、好运喷雾等;
搞怪类:如虚拟蚊子、佛祖念叨、骂醒恋爱脑,以及每到七夕就大火的孤寡青蛙等;
陪伴类:如唐僧劝学、树洞、道晚安、叫早服务等。
“卖脑子”听上去惊悚,却是一类典型的“情绪类”虚拟商品。其商品图就是爱因斯坦的照片,商家声称:“爱因斯坦的脑子,拍下后自动长到你大脑上,买过的都说好用。”这看似玩笑的无厘头商品,却无意中成为爆款产品。在销量最好的店铺商品详情页,商家介绍道:“本商品为虚拟产品,无需物流发货,拍下后自动发货,请直接确认收货……娱乐项目,介意者慎拍”。该商家以“爱因斯坦的脑子”和头像作为噱头,宣传可以提供娱乐聊天服务。除了“爱因斯坦的脑子”外,该店里还出售例如“野生霸王龙,已打疫苗,下单后会按地址自己走过去”、“野生大象,会撒娇,拍下后大象按地址走过去”……这些售价不足1元的商品也显示有几百人购买。
夏天,一些没有边界感的蚊子让人发疯,部分脑洞大开的商家,却以此为灵感,变身“虚拟蚊子”给你的好友发送“嗡言嗡语”。“虚拟蚊子”有两种类型的商品:一种属于整蛊型,下单后可以让卖家添加指定的QQ或微信号,一旦对方通过,卖家就会一直向对方发送“嗡嗡嗡”等,模拟蚊子震翅的拟声词,有商家还会配上表情包甚至视频,花的钱越多,“嗡”的时间越长。另一种属于自嗨型,卖家不发货,买家就是简单地展示自己的购买行为,晒个朋友圈或者在商家店铺与网友互动。
“你好,我是你点的虚拟唐僧。”通过好友申请后,你会收到对方不断发来的“碎碎念”。这是商家创造出来的又一种娱乐方式。在某电商平台,花两三块钱,选一个角色,留下QQ或微信号,然后坐等对方被信息“轰炸”,他们一口一个施主,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给发个消息。如果有想要学什么,或是想做什么事的,“唐僧”们还可以帮助监督。
从曾经的“转运锦鲤”到“聊天搭子”,再到“爱因斯坦的脑子”、“虚拟蚊子”,这些无不体现广大网友的情绪需求以及商家的创新想法,也说明情绪产品被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推崇。
谁在消费?
虚拟商品成年轻人热衷游戏
不同店铺的消费群体间也存在差异。“骂醒恋爱脑”是陆先生店里的主推单品。他说,来店里下单“骂醒恋爱脑”的基本是女生,多为20-28岁。男生也有,但特别少。下单的原因多是困于内耗,“确实想被拯救一下。”也有人是被热搜话题吸引过来,觉得比较新奇而下单。
“我们店铺的主要消费群体集中在18-28岁,以大学生、海外留学生和工作在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居多。后台数据显示,近30天下单的人学历在本科以上占80%。”“甜语树洞”的店主孟先生表示,“来我们这里下单的消费者多数是身边没有朋友,或心里有话不好意思跟熟人说,或需要指定学历或者特长的人帮助的。”
“下单的人当然知道购买‘爱因斯坦的脑子’并不会产生什么实质性的效果。”一位售卖“爱因斯坦的脑子”店主表示,“可除了跟风、好玩,更多人购买的或许是一种自我慰藉。”数据显示,该店的“爱因斯坦的脑子”月销在3万份以上。
“花小钱,买开心。”购买过“虚拟蚊子”的小夏表示。在她看来,每单1元、5毛甚至1毛钱的虚拟商品,就算无用,也是“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
从曾经的短短几排emoji,到“表情包收藏已达上限”,从缩写文学“yyds”,到括弧文学(开心),虚拟商品成了年轻群体热衷的游戏。被“爱因斯坦的脑子”“虚拟蚊子”等虚拟商品带火的“情绪产品”,与其说无厘头,不如说是一种简单而低成本的情绪调适。购买“虚拟蚊子”“孤寡青蛙”的消费者更多的是出于好玩和好奇,而购买“好运喷雾”“爱因斯坦的脑子”的消费者则是为了一个美好的愿景,这些都反映出年轻群体对于情绪需求的新变化。
谁在掘金?
好创意能成奇兵
00后小亿是广东一所高校电商专业的学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一年半之前,他试着开了一家网店卖虚拟蚊子。当买家下单后,小亿通过微信、QQ等软件扮演蚊子,向买家指定的朋友,发送“嗡嗡嗡”等文字。意想不到的是,这只满足年轻人社交和情绪需求的赛博蚊子在今年夏天竟无心插柳“飞”了起来。
小亿根据“蚊子”的烦人程度,上架了5种不同价位的“蚊子”,最低1元,最高2.5元,越贵的“蚊子”越烦人。随着天气转热。近一个月,他已经卖出了600多只“蚊子”。他认为,“虚拟蚊子”满足的是年轻人的社交需求,“就是年轻人朋友之间的恶作剧”。如今,这个课后作业,每天能帮小亿赚到一杯奶茶钱。
90后的陆先生也在某电商平台上开了一家专卖虚拟情绪产品的店铺。“骂醒恋爱脑”是在他之前做“聊天搭子”这个类目的时候,通过整理关键词得到的一个想法。他抱着试试的态度上了一个链接。没想到的是挺多人愿意买账,转化率还不错。“有很多人想宣泄情绪,得到一个心理安慰,正好我们也有形形色色的‘开导员’,能很好地理解到客户的情绪点,我们这生意才能做下去。”
“情绪买卖”卖的是商家的创新性想法,同样也在卖一种心理平衡和安慰。开设这些店铺的人往往多是年轻人,他们用想象力和创意赚取一份收入,也体现了年轻商家对于创新创业路径的探索和尝试。一位售卖虚拟商品的店主表示,从行业来看,开店不需要本金还能快速上手,是不错的创业项目。不过,这类情绪产品的更新迭代很快,“热度过去了就要寻找下一个产品创意”。
你会为情绪产品埋单吗?
●心理专家:能缓解焦虑、提供积极心理暗示
●律师:电商平台应管控该类商品上架
在电商平台上,花费几分钱、几块钱就能购买的情绪产品越来越多,甚至还形成了“情绪买卖”的独特产业。心理专家认为,这些虚拟的情绪产品能为一些人缓解焦虑、提供积极的心理暗示。有律师则认为,大部分“无厘头商品”处于可被交易商品或服务的灰色地带,有一定的虚假宣传成分,平台应管控该类商品上架。
花小钱真的买不了吃亏吗?
同类服务价格悬殊 质量隐私难以保证
所谓情绪产品,是指围绕人的情绪安抚、舒缓、调节、管理等功能而开发的产品。互联网情绪产品大多以数字化产品或沟通交流服务的形式出现。
新快报记者实测发现,部分店铺存在低价吸引用户购买的情况,例如在“独角兽树洞”店铺内,首页宣称“首单免费”,下面所有树洞服务标价为5元,联系客服后得知至少付10元才能获得相关服务,且最低价的服务被标记为“盲盒”,遇到什么样的“开导员”完全拼运气。在定价模式上,不同店铺在同一种类服务存在价格悬殊的情况。以陪聊天“包天”服务为例,店铺“独角兽树洞”的“文语”方式最高收费666元,“连麦”方式最高收费1066元,另一家店铺“大哥你好呀”的“文语”方式最高收费480元,“连麦”方式最高收费770元。
据了解,部分店铺的“开导员”“陪聊师”等通过后台客服联系就可以申请应聘。“甜语树洞”店主孟先生表示,目前店里“开导员”大部分是兼职,要求为年满18岁的大学生,需经过店铺审核员的培训后才可以上岗,按单计算提成。此外还会定期组织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反诈骗、社交礼仪等。
针对消费者关心的服务质量和隐私问题,某店铺客服说:“我们与客户的聊天记录是绝对保密的,聊完后立即删除聊天内容,必要的情况下要互删好友。如果遇到聊天5分钟内不满意的,可以申请换人或者退款。”不过,记者在体验“虚拟蚊子”“孤寡青蛙”等服务后,发现商家没有在完成服务后主动删除好友。
关于如何规范此类服务的问题,据某电商平台客服回应:“平台会督促商家按规则经营,如果商家不按平台规则经营,只能对店铺进行考核处罚,严重的话会下架商品或关闭店铺处理。”“需要提供商家泄露信息的相关凭证,发起举报后平台有专门部门进行核实处理。”
此外,记者注意到,在服务需求上升的同时,一些线上交易平台的情绪产品却打着“美女陪聊”“线下可约”的广告语吸引消费者下单,其中的软色情、诈骗风险不容忽视。另一方面,针对咨询师、陪聊师、疗愈师等的专业水准如何鉴定、产品的实际效果如何衡量、服务过程遇到纠纷怎么维权等诸多问题,目前尚未有明确的解决方案,产品规范化有待提升。
“情绪买卖”缘何火热?
心理暗示或能起到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
“六彩好运护体,喷一喷烦恼全消除”“树洞倾听者,聊天陪吐槽”“幸运+1”“智商+1”……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特聘研究员袁杰认为,这些虚拟的情绪产品能为一些人缓解焦虑、提供积极的心理暗示。
袁杰告诉记者,从心理咨询的角度来讲,是可以理解这些情绪产品起作用的逻辑的。网友通过购买“爱因斯坦的脑子”“好运喷雾”等产品,借着这些产品的名义,给自己提供各种心理暗示。例如“爱因斯坦的脑子”,如果购买它能让你觉得将拥有爱因斯坦一般的智慧,虽然说产品是虚拟的,但能够在有压力的情况下,产生一种相对轻松的心理状态,带着愉悦和自信进入考场,那么它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对于众多年轻人愿意为网上低成本的情绪产品埋单,袁杰认为这是一种良好的现象。一方面,年轻人熟悉网络,说明他们会用自己更熟悉的方式去调节情绪。在有压力的时候,用略带幽默的方式缓解情绪,或是在缺少陪伴的时候,用更有趣的“陪聊”方式寻求安慰。另一方面,这也是年轻人发挥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他们积极主动地用新方式去解决或应对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压力,寻求一个与众不同的心理寄托,是一种比较有益的尝试。
需要注意的是,“虚拟蚊子”“孤寡青蛙”等开玩笑类情绪产品,是在对方未知情的情况下所做的交易,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痛苦上的行为,这多多少少会给对方造成心理困扰,不建议过度使用。
袁杰表示,与现实中的心理咨询相比,这些情绪产品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相同的是,这两种方式都是人们寻求心理咨询服务,其主动求助的意愿是非常强烈的。“在心理咨询中,来访者主动寻求帮助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不同的是,在现实的心理咨询中,需要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提供专业的服务,而在网购的情绪产品中,所谓“开导员”“陪聊师”可能只是由客服担任,其专业性难以保证。
买情绪产品,花费的钱并不多,但能换来一瞬间的快乐和满足感。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这种简单而低成本的情绪体验成为了一种放松和愉悦的方式。只不过,情绪产品归根结底只是自我调节的一种手段,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情绪产品也无法提升一个人的能力与价值,现实生活中的成功要靠实打实的努力才行。
律师提醒
“无厘头商品”存风险 游走于交易灰色地带
广东法制盛邦律师事务所杨娟表示,“虚拟蚊子”“孤寡青蛙”“骂醒恋爱脑”等实际上是一种虚拟情绪产品。但这类服务有一个前提,即用户如果是在未经对方同意或对方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联系方式透露给商家的,商家以此为基本达成交易行为。虽然这种行为带有开玩笑的性质,但就“未经他人同意,用他人联系方式达成交易”的行为是不合理的。用户下单后, 商家在交易过程中,往往会要求消费者留下对方的姓名、地址、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若这类个人信息被违法犯罪分子获得,可能会据此推断消费者的年龄、性格、心理需求和价值取向等,实施精准诈骗活动。因此,电商平台对于收集到的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负有保密义务,若电商平台在处理消费者个人信息过程中存在过错,也需要对此承担相应责任。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而大部分“无厘头商品”处于可被交易商品或服务的灰色地带,例如,有些商品中出现的“下单后爱因斯坦的脑子自动长在自己身上”“拍下后野生奥特曼往你家飞”等描述,对于部分消费者来说,易引发误解,有一定的虚假宣传成分,电商平台应管控该类商品上架。除此之外,电商平台一旦发现商品没有获得经营许可,或属于被法律、行政法规禁止交易的商品或服务,应依法采取必要处置措施,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贤安
■图片:网络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