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决策类人工智能公司第四范式9月18日发布公告称,将于9月18日至9月21日招股,并计划于9月28日正式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这也意味着,这家2014年即成立的AI“独角兽”企业,在经历四度递表冲击的努力后,终于无限接近IPO了。
天才科学家创业,融资11轮估值205亿
根据公告,第四范式每股招股价55.60港元至61.16港元,总集资额约为10.2亿港元-11.3亿港元。公司引入新华资本管理、北京中关村、Montage Holdings 3名基石投资者,共投资9680万美元。
财务数据方面,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第一季度,第四范式的营业收入分别为9.42亿元、20.18亿元、30.83亿元和6.44亿元;净亏损分别为7.50亿元、18.02亿元、16.53亿元和3.04亿元;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3.90亿元、5.59亿元、5.04亿元和0.65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第四范式成立于2014年,公司创办人戴文渊是一位年仅 39 岁的天才科学家,曾获得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世界冠军,并曾担任百度“凤巢”系统总架构师。
2014年,“希望能把AI折腾得更厉害一点”的戴文渊离开了大厂,邀请陈雨强、胡时伟共同创立了第四范式。
第四范式引领了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前沿的研究方向并率先将这些技术应用于商业解决方案。有报告显示,第四范式专有的自动机器学习算法是世界上最前沿的自动机器学习算法。按2022年收入计算,第四范式是中国最大的以平台为中心的决策类人工智能提供商。
随着技术的发展,第四范式营收持续增长,从2020年的9.4亿元增长114.2%至2021年的20.2亿元,2022年收入进一步增长至30.8亿元,同比增长52.7%。公司的研发支出也随收入快速增长,从2020年的5.6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16.5亿元,复合年均增长超过70%。
第四范式的高速发展也迅速引起业内的广泛关注。从2015年到现在,第四范式已经完成了11轮融资,总金额超过10亿美元,投资股东包括五大国有银行、红杉中国、腾讯等。2023年,“2023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发布,第四范式以205亿元人民币估值位列其中。
据了解,第四范式曾先后于2021年8月13日、2022年2月23日和2022年9月5日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书,今年3月6日,第四范式第三次IPO申请转为失效。9月7日,第四范式通过港交所主板上市聆讯,而这也是其第四次IPO“闯关”。
事实上,此次第四范式完成聆讯,并获证监会批准,是中国证监会发布今年3月31日起生效的境外上市规则之后,少数获准的企业之一。同时,这也将推动更多 AI 公司赴港上市,目前云知声、出门问问等多家 AI 公司正排队等待聆讯、上市获批等。
4年巨亏40多亿,生成式AI布局略迟
在第四范式营收与毛利双增长的背后,依然摆脱不了一般AI企业持续亏损的“魔咒”:2019年至2022年,分别产生亏损净额7.18亿、7.50亿、18.02亿及16.53亿,四年累计亏损49.23亿元。
作为技术密集型企业,在研发费用投入上,2019年-2022年第四范式研发费用分别为4.16亿元、5.66亿元、12.49亿元、16.50亿元,占同期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0.6%、60.0%、61.9%、53.5%。
不同于大众熟知的“AI四小龙”,第四范式选择了更垂直细分的决策类 AI,其典型应用包括但不限于智慧营销、风险管理及供应链管理优化,但其正面临传统互联网巨头及华为等综合性科技公司的竞争。
第四范式在招股书中坦言,竞争加剧或会使销售额下降、价格下降、利润率下降及市场份额流失。在2019年至2022年四年时间内,第四范式营收规模翻了24倍多,但同比增速已大幅放缓,分别为259.52%、105.32%、114.05%、52.9%。
除此之外,去年以来ChatGPT的“横空出世”,让全球AI发展的风向全面转向生成式AI,第四范式也不得不调整自己的研发战略。
2023年3月,第四范式推出了专为业务场景设计的企业级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式说”。戴文渊更不止一次表达其对生成式AI的信心,称技术的快速滚动也加速了公司新增客户的效率。但截至目前,“式说”仍处于商业化的早期阶段,第四范式未透露收入规模。
第四范式在今年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显示除非获得美国商务部许可证,否则美国供应商禁止向该公司出口美国技术。有港股分析师指出,美国限制对华销售芯片及相关技术设备等,将让国内AI的发展受到打击,而缺乏先进芯片,对要倚靠强大算力作基础的AI行业,发展无疑受到严重阻碍。
按照计划,此次第四范式IPO所募集的资金,将用于购买约3000至5000台高性能计算服务器,并有选择性地采购可以提高研发效率的管理软件工具;招聘超过600名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用于战略性的投资与收购。
此前上市的香港“AI第一股”商汤,上市后曾风光了好一阵子,但之后迟迟未见盈利,股价一蹶不振,由高位大跌85%,市值蒸发两千多亿港元。有分析师预测,第四范式可能遭遇破发的情况,甚至产生估值倒挂。
■新快报记者 郑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