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野生稻是我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二级)的渐危种,是非常重要的农业种质资源,被誉为“植物大熊猫”。近年来,受全球环境恶化、气候格局改变、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等多方面影响,野生稻的原生境有没有被破坏,分布点现状如何,有没有产生新的分布点?近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下称“省水稻所”)水稻遗传资源研究室研究团队在汕尾市海丰县和陆河县农业农村局、乡镇干部和当地村民等的积极配合和大力帮助下,对2个县共计10个野生稻分布点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野生稻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进化,积累了丰富的遗传变异,是育种创新的重要基因宝库和源头。省水稻所研究团队长期开展野生稻的收集和保存工作,先后多次对广东省内各地区的野生稻分布点进行考察,至今已对5000多份野生稻资源进行了异位保存。
汕尾市野生稻资源比较丰富,据记载,20世纪80年代,海丰县有90多处野生稻分布点,但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大量分布点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此次在汕尾市海丰县和陆河县进行的调查发现,有9个野生稻的原生境遭到了很严重的破坏。其中5个分布点的野生稻呈现濒危趋势,分布范围不到5㎡,有的甚至是零星分布2-3丛,研究团队对其进行了少量的采集和保存。另有4个分布点的野生稻均已消失。通过问询当地人员和对野生稻原生境的调查,部分野生稻的生境条件一般,加上干旱等气候条件的不断变化,房屋、道路、水路修建等导致栖息环境遭到破坏,又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野生稻居群规模极大缩减而处于濒危状态。
可喜的是,当地野生稻保护人员也发现了一处新的野生稻分布点,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已将该新的分布点进行了原生境的保护。调查发现位于莲花山村青年水库旁的一处野生稻,面积预测达到50亩以上,在海城镇人民政府和海丰县农业农村局的带领下,海城镇新望村民委员会建立了海丰县野生稻种质资源原生境海城镇保护基地,基地面积200亩。
据了解,本次收集的野生稻资源将进一步进行抗病、抗虫、抗逆性等表型鉴定,对初步鉴定的抗性种质进行精准评价,挖掘和利用其优异基因,建立表型数据库,为水稻种业“芯片”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统筹:李志 朱颖洁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杨升华
校对:任倩妮
版权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