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计划新增多个公园,广州的绿色含量将大大增多!9月22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绿地系统规划(2021—2035)的通知》(以下简称“规划”)挂网发布。到2035年,全市规划新增1个湿地公园,为黄埔埔心湿地公园;1个地质公园,为南沙大虎山地质公园。
细叶榕、大叶榕等868种植物受推荐
规划从规模总量、空间布局、风貌特色、生态保护四大维度构建14个指标,并基于全市绿地建设特征,明确规划期内重点提升全市公园绿地服务水平和公园连通水平。到2025年,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3.6%,森林覆盖率不低于41.6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升至17.5平方米/人,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5.0%。到2035年,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升至43.8%,森林覆盖率不低于41.6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7.5平方米/人,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0%。
近期,广州将结合全市及各区林业园林“十四五”工作重点,以扎实推进绿美广州生态建设、加快全域公园建设、完善休闲游憩网络、保护提升生物多样性、大力提升城乡绿量为五大重点板块,到2025年,全市新增各类公园不少于384个、新增绿道126千米、改造绿道1000千米以上、新增立体绿化20万平方米、建设9处自然教育基地(水鸟科普类)。
此外,规划坚持节俭务实建绿,鼓励近自然、本地化、易维护、可持续的建设方式。科学确定本市适宜种植的绿化树种名录,推广乡土树种应用。推荐植物868种,包括细叶榕、大叶榕等乔木366种,灌木200种,藤本63种,草本214种和竹类26种。
规划新增黄埔埔心湿地公园、南沙大虎山地质公园
记者注意到,公园的增多是规划的一大亮点。规划提出,要结合现状公园评估,完善历史名园保护管理机制,规划重点增加社区公园和游园(口袋公园),适度增补郊野公园和城市公园。到2035年,全市规划公园不少于2000个。其中,自然公园70个,郊野公园约50个,城市公园约120个,社区公园约300个,游园(口袋公园)约1500个。
到2035年,全市规划自然保护区5个,面积8775.76公顷(详见附件1广州市规划自然保护区一览表)。其中现状优化1个,为从化温泉自然保护区;等级提升3个,分别为从化唐鱼自然保护区、花都芙蓉嶂白沙田桃花水母及其生态自然保护区、增城大东坑次生林自然保护区;归并1个,推进陈禾洞省级自然保护区与从化蝴蝶谷森林公园归并为陈禾洞省级自然保护区。
到2035年,全市规划风景名胜区4个,面积共计20906.43公顷。其中,现状优化3个,分别为白云山风景名胜区、莲花山风景名胜区、从化温泉风景名胜区;归并1个,推进增城白水寨风景名胜区与增城大封门森林公园、增城高滩森林公园、增城凤凰山森林公园、增城邓村森林公园、增城省级地质公园归并为增城白水寨风景名胜区。
到2035年,全市规划森林公园54个,面积共计77906.85公顷。其中,规划新增7个,面积共计5481.70公顷,分别为白云六片山森林公园、黄埔油麻山森林公园、南沙大山乸森林公园、南沙南大山森林公园、花都称砣顶森林公园、从化通天蜡烛森林公园、增城南坑顶森林公园;等级提升2个,分别为番禺七星岗森林公园、番禺翁山森林公园;归并7个。
到2035年,全市规划湿地公园11个,面积共计2155.60公顷。其中,规划新增1个,为黄埔埔心湿地公园,面积23.44公顷;归并1个,推进南沙滨海红树林森林公园归并为南沙湿地公园。
到2035年,全市规划地质公园1个,为南沙大虎山地质公园,面积107.89公顷。促进地质遗迹资源有效保护与永续利用,充分发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