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记者从华南农业大学获悉,为更好统筹广东省农业科技优势力量赋能高质量发展,9月21日,以“越联越紧 粤创粤新”为主题的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换届暨第二届广东农业(大豆)产业科技大会在华南农业大学举办。大会聚焦“南方大豆”主题,总结过去30多年的科研科技成果,汇演国内外产业市场合作,部署未来高质量发展工作。
南方大豆“三十年磨一剑”
大豆起源于我国,是重要的粮油饲兼用作物,供给了人类七成左右蛋白。此次科技大会,既是华南农业大学作物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以来的一次专题汇演,也是响应国家大豆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的排兵布阵。
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第二届理事长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凤亮在致辞中介绍,南方大豆是华农“双一流”作物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学校早在1992年就布局启动了该项研究工作,聚焦热带亚热带区域,体系布局和开展资源收集、种质创制、技术配套、模式探索工作,很多产量和质量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亚、非、拉开展多维合作,构建起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广东分中心,为国家大豆产业构建了南方种质库、技术高地、人才中心。他希望能够充分发挥联盟科技、产业要素汇聚优势,叠加政、研、企力量,共同助推大豆产业迈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会上,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广东分中心负责人、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年海回顾了华农南方大豆团队“三十年磨一剑”、致力于“北豆南移”构想的科技产业奋斗历程。目前,团队已汇聚起全球1万余份种质资源,育成1000多个核心种质资料,审定了32个高产优质大豆品种,获得品种保护权39个,育成了5000多份稳定品系,并配套探索了轮、间、套种十多种栽培模式,在华南及热带亚热带地区累计推广面积1500多万亩,已与亚、非、拉十余个国家在开展大豆科研科技联合攻关。
过去5年,广州大学教授刘宝辉团队自主培养出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一名和国家的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一名,“这是在中国所有大豆研究团队中唯一同时拥有杰出青年和优秀青年基金的团队”。刘宝辉现场介绍了团队里具有代表性的培育品种——东升79大豆种子,“这是在黑龙江省审定的400多个品种里,唯一一个脂肪含量超过24%的品种。”
大豆精深加工方面,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苏国万的团队大大提升了发酵酱油的效率、鲜味强度和竞争力,“我们可以让酱油的鲜味强度提升20%~30%,那么这个看起来数据不是很大,但在传统发酵里面有20个百分点的提升,鲜味大大改良。”苏国万表示。
会上,还举行了南方大豆1万余份种质资源入驻“湾区种质数字港”的启动仪式及南方大豆繁种基地合作签约仪式,超1000万个基因、表型等组学数据正式“并网”湾区种质数字港,将陆续面向社会开放共享。
农业产业科技要素“串珠成链”
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成立于2015年,是全省涉农高校、市县农科教单位、涉农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共同参与的全省农业产业科技创新协作平台,现有联盟成员单位335个,其中企业267个,几乎囊括了全省农业骨干产学研单位。联盟致力于整合全省农业科技产业力量,“串”起专家“链”起产业,打通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应用的全过程。因市场导向特点和科技产业融通成效突出,2023年被国家认定为区域“标杆”联盟。
据介绍,第二届联盟在华南农业大学牵头下按照“一张网”“一盘棋”“一体化”的一贯思路,围绕科研联合、科技协同、科教融合和对外交流四大板块叠力发力,取得了显著成绩,有力促进了原创性成果产出,实现了科技与产业、科学家与企业家的紧密结合,推动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同心协力”赋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广东省农业科技产业融通布设了“快速通道”。
会上举行了联盟换届交接仪式,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成为第三届理事长单位。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科技厅相关负责人希望,联盟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发挥集中优势,做到瞄准需求、形成集群、提供方案、打造实体、创新机制,强化农业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助力广东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广东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娟 实习生 詹舒婷 通讯员 邱寒 陈芃辰
图片: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 通讯员 费思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