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府
当我们谈及摄影,光和影总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光是摄影的灵魂,它提供了图像形成的能量,而影则塑造了图像的形态和质感。在王荃荃的摄影作品中,焦点始终对准代表时代繁荣与进步、速度与力量的铁路、地铁建设工程以及默默奉献的筑路工人们。主题独特而突出,视角新颖而唯美,观察敏锐而洞彻,他捕捉到了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甚至常常忽视的美上。以无比的敬畏和热爱,将原本平凡无奇的人和物的轮廓、钢铁的碰撞、机器的轰鸣等时代元素,变得如诗如画,壮丽无比。带给我们的,既是一种热情似火的记忆与燃烧的激情,又是耳目一新的视觉享受。犹如一部无声的电影,让人在观看的过程中,产生深深的震撼与赞叹。巧妙的构图,光与影的交织,明与暗的对比,主题选择的独特性与画面取舍中巨细的冲突感,诸种因素,是那么和谐完美地结合起来。路与筑路者,看似只是寻常的劳动者的题材,他却拍出了不寻常的视觉冲击效果,并发挥到了极致,让人眼前一亮,印象深刻。
王荃荃的摄影作品,并非仅仅是对现实的简单复制,而是赋予了作品更多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他的每一帧照片,都充满了生命和活力,映射着时代之光,透露着社会进步的信息。他用光和影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关于筑路工程的故事,一个又一个关于筑路工人生活、希望、坚韧、奉献的故事。那些路虽然平凡,但一寸一寸,一公里一公里地向着远阔的苍茫天际延伸。每一处都有生命在涌动,每一处都有故事在发生。它们像是大地的脉络,澎湃着涛声,使得荒芜变为坦途,远方不再是远方。他们以力、憧憬与梦想,撑起一个时代的繁荣,也串联起我们的梦想、幸福和美好。
王荃荃曾参建南昆铁路、青藏铁路、西格铁路、武广高铁、襄渝复线、沪杭高铁、渝黔高铁、川藏铁路拉林段、武汉地铁二号线、广州地铁18号线等筑路项目,都是国家重点工程项目。重任在肩,责任如天。二十多年来,他与一批批的筑路者,舍家抛业,转战南北,为了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长年累月奋斗在野外。踏在坚实土地上的足迹,就像壮丽的诗行,镌刻在祖国的山山水水。在生命的极限之地,一待就是几年。在青藏高原无人区,幕天席地,风餐露宿。昼见兽逐豕突,夜闻猿鸣狼嚎。他却以苦为乐,把最美的夕阳,最艳丽的格桑花,最流畅的铁路延展线,一一摄入镜头,通过《人民日报》、新华社,奉献给全国人民;在前藏逶迤连绵的群山之中,工人日夜掘进,打通一个又一个隧道,攻克一个又一个科技难题;在江城武汉,在南粤大湾区,当代地铁建设者犹如神话中的盗火者,为人间带来福祉,为市民带来全新的生活节奏。尤其是广州地铁18号线的建设,其标准大多都是采用高铁建设标准,甚至超过高铁建设标准。这些挑战,都被他们在短时间内一一克服。他们的付出和努力,得到了市民们的高度认可和赞赏……
可以说,王荃荃是最了解一线筑路工人的辛苦和奉献的。
筑路工人是时代的建设者之一,他们为国家的崛起和民族的复兴、为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却往往被社会所忽视,被人们所忽视。王荃荃的摄影作品,就为我们揭示了这一群体的存在和价值。他的镜头,始终对准筑路工程和中国速度。通过细腻的光影捕捉和独特的视角,将时代建设者们的形象、工作、生活以及精神面貌,将科技的进步和祖国日新月异的繁荣程度,都一一鲜活地呈现出来,深深地记录下来,转化为一幅幅充满力量和情感的图像。不啻传达出对于时代的建设者的赞美之情,更揭示了他们内心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渴望,同时也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我翻看着他新近出版的画册《挑战地铁之最》,这是一本专为大湾区地铁而作的摄影集,主题突出而集中。那些身穿橙色背心、手握铁锤、戴着硬帽子,在施工现场上忙碌前行的筑路工人们。他们在尘土飞扬的工地上专心致志,他们在烈日炙烤下挥汗如雨,他们在寒风凛冽中恪守岗位,他们在噪音难耐的工作环境中任劳任怨。明亮的光线照亮了他们的脸庞,也照亮了他们的内心。他们高大威猛的剪影像钢铁一样,伟岸挺立,让人肃然;他们目光坚定,望向远方;他们有着坚韧不拔的品格和勇毅前行的精神,却又低调务实、舍小家顾大家,苦乐天涯,乐做奉献。筑路工人的勤劳与坚韧、工程的壮观与细腻,以及人们对于道路的期盼与感激,都定格在了每一个瞬间。该摄影作品集,集中体现了王荃荃作为一个摄影师的艺术成就。我被其中光与影里的筑路工人影像,深深打动。不敢自美,随便撷取一二,与君美美与共。
作品一:王荃荃站在地铁施工的隧道里,用相机记录下地铁施工中的情况。在闪闪发光的光影中,最笨重的钢轨与最粗糙的砂轮,打磨出隧道里最美丽的火花。焊轨的火花飞溅,工人们将25米长的钢轨一根根焊接起来,连接成为一根从轨道的起点到终点的长轨,预示着激情与速度。
作品二:一位筑路工人在工作现场,凝神细检,一丝不苟,眼神坚定专注,犹如一位智者。
作品三:从事机电施工的工人就像一位位“蜘蛛侠”,高空就是他们展露身手的舞台。
作品四:一位筑路工人在施工现场,辛勤的劳动使他无暇擦去满脸的汗珠。晶莹的汗珠,那么亮,那么美。他用特写镜头把这一瞬间定格下来,带给我们深深的思索。
作品五:地铁即将开通,王荃荃站在隧道内,捕捉到了工程师进行通信信号调试的瞬间。闪烁的光影在荧屏上跳跃,仿佛预示着地铁线路开通后,所带来的全新生活节奏和可能性……
每一个瞬间,无不彰显出筑路者奋斗之艰辛、劳动之壮丽和精神之崇高、憧憬之美好,也因此造就了中国速度。每一个工人,都显得那么独特和鲜活。每一台机械,都显得那么威武和壮观。这些影像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劳动的尊严和价值,也让我们更加欣赏到技术进步带给我们的便利和繁荣。
作为建设者之一,王荃荃深知每个瞬间背后的意义。对筑路工人这一职业充满敬意,他们不仅是劳动的主体,更是精神和力量的象征,他将他们视作英雄般的存在。在他的镜头下,筑路工程不再是一个枯燥乏味的主题,而变成了一种富有诗意的形式。由于筑路工程的特殊性,对于筑路工人来说,势必要长期在极端的环境下工作,但是,他们无怨无悔,眼神中充满了坚毅和希望;他们的身影虽然疲惫,但是,他们的步伐却充满了力量和决心。在他的镜头下,他没有选择过于仰视的角度去夸大工人们的艰辛,也没有选择过于偏颇的视角去忽视工人们的付出。相反,他选择了一种平视的角度,尽可能地展现出工人们在工作中的真实状态和工地环境的客观情况。从工程的宏大结构到路面的微小纹理,从工地工人汗滴滴落的瞬间到和庞大机械的合影,他都一一捕捉在手。画面真实而深刻,生动而有趣,形成了一幅幅激动人心的画面。因此,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我想通过我的镜头,向大家展示这群可爱而伟大的筑路工人。”王荃荃说,“我希望通过摄影语言,传达给观众更多关于生活中美好事物及其背后辛勤付出的故事。”
王荃荃的摄影作品,之所以如此引人入胜:一方面,是他充分利用光影效果和对筑路工程这一主题的独特把握,创造出了一种梦幻般的震撼而富有诗意的氛围,观者在欣赏之余,也对筑路工程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作品因而充满了生动性、真实性和艺术性;另一方面,他的镜头捕捉到了普通劳动者在平凡中展现出的伟大与坚韧,同时也展示了摄影艺术的魅力和力量。传导给了我们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奉献之美、劳动之美,一种从不放弃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之情与追求之志。
相较于其他常见题材的选择,如以山川风景、人文风俗、城市园林等作为主题,筑路工程相对而言,属于冷门领域。王荃荃身在一线,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显示了他对摄影艺术有着独树一帜的理解和追求。看着那些道路从无到有,从荒芜到繁荣,就像生活中的我们一样,经历着从无到有,从困苦到幸福的过程。这些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感悟、感叹、感慨,无不时时激动着他的心。从这一意义上说,他的筑路工程摄影作品,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寻常中的不寻常之处,看到了中国大地上正在进行的筑路工程,看到了这些工程背后的故事和情感,使得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我们身边的世界,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生活的美好,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总之,王荃荃的摄影作品,以其独特的光影运用和深刻的主题内涵而引人注目。从艺术手段来看,他善于运用逆光和侧光,来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光与影的魅力,不仅勾勒出筑路工人的轮廓和身影,更将这个群体的辛勤付出和坚韧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永恒的视觉记忆。白天,太阳透过云层,打在工地上,钢铁的结构反射着炽热的光影,充满着激情与活力;夜晚,月光与灯光交织,工地上透着幽幽的蓝光,显得宏伟而深邃。电光石火的闪烁,更是一种速度与效率的象征。这些金属元素,无不突显了工业时代的特征,也反映了筑路工人所从事的体力劳动的艰辛和伟大。可以说,光线在他的作品中,不再是简单的照明,而是情感的载体,是气氛的调色板。他利用光线和阴影的对比,为原本单调的筑路工程画面,赋予了层次感和立体感,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摄影艺术是一种表现手段,它能够将现实生活中那些难以捕捉、难以言说、难以理解之物转化为形象化语言呈现给观众。王荃荃凭借着自己敏锐而精湛的摄影技巧、视觉判断力、构图能力和艺术创新精神以及对于细节的关注、深厚而多元的文化积累,成功地将这些元素融入到了他的作品中,将那些平凡却又不可忽视的筑路工人,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速度的制造者。同时,也展示了摄影艺术的魅力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