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白云区如何推动智慧城管平台线下推广、扩大应用场景并累积海量数据?怎样借助华为云盘古政务大模型加速实现城市治理降本增效?在智慧城市运营过程中采用何种政企合作模式、政企权责和收益如何分配……
10月16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赵静,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贾开,广州市社科院城市治理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孙占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4名博士研究生等一行,赴广州市白云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以下简称“白云区城管局”)开展“智慧城市发展模式比较与影响评估”课题专题调研。
在巨大的液晶显示屏“白云智慧城管一张图”前,工作人员一边操作演示,一边对白云城管的城市部件、工单流转、AI识别以及智慧环卫、压缩站监管、燃气安全监管等城市管理主要业务作详细讲解。
白云区城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柏生谈到,该局坚持科技赋能,综合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成功打造白云智慧城管系统,全面构建体现整体性转变的功能系统、支撑全方位赋能的技术框架、适配革命性重塑的治理格局。通过加装电子工牌等方式推动人员、作业设备等“考勤线上化”,强化对保洁公司约束,提高作业质量。目前,已将267个环卫保洁、绿化管养等城市管理社会化项目,7000余名城市管理服务人员接入系统动态管理;选取50个重点卡口安装149个摄像头,实现24小时实时监控,形成了有力震慑,建筑垃圾乱象得到有效整治;运用“无人机自动巡航+AI算法”,通过布置无人机机场、环境监测设备、三维数据筑底等方式对拆违工地、涉嫌违建情形进行精细化管理,以违建“零容忍”、监管“零死角”力求实现违建“零增长”;在全区59座压缩站安装了称重、AI抓拍摄像头、环境监测物联感知等设备,采用物联网+ AI技术加强对压缩站的动态感知和异常把控,使垃圾量同比下降300多吨/天,去年节省财政资金近千万元;在全区近千个垃圾投放点安装具有AI识别摄像头,结合“云站桶”实现了对居民分类投放点全时段智能监管、督导,分类巡查值守人员较之前同比减少超80%;开发“燃气安检模块”,赋能2000多名送气工,实现送气免费安检,每4个月可对白云区瓶装气用户全覆盖安检一次。系统上线以来,实现一氧化碳“零中毒”“零亡人”。
清华大学智慧城市调研组赵静副教授表示,白云区城管局勇于打破利益格局、下定决心强力线下推广应用,以及政企联合运营推动产业化等做法殊为不易。
据介绍,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聚集了大批中国顶尖的政策研究者和学者型官员,在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等相关领域具有重大的政策影响力,在中国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角色和作用,已成为中国改革与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的高端智库之一。本次《智慧城市发展模式比较与影响评估》课题组调研,旨在梳理国内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的多种模式,并在比较中总结既往经验、提炼标杆案例,同时探究智慧城市对经济社会各维度的普遍性影响。研究成果将服务于国家部委、高端智库、学界专家的资政建言与有影响力的学术研究。
文图:新快报记者李应华 通讯员易鹏 陈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