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天蓝,大街小巷四处可见;躬身劳作,清污运浊默默不言。
他们迎熹微,送彩霞,风里雨里坚守岗位。他们是城市的唤醒者、街区的美容师,他们是平凡却有光的环卫工。
星星点点遍布全城的他们,像你我一样热爱生活、宠爱家人,也深爱这座城市:叶师傅说:“拾金不昧,是我们的本分”;因为有这份稳定且享有尊严的工作,朱大姐坦言“心里很踏实”;豁达的许师傅将“老实做人 勤恳工作”奉为圭臬……
在广州市第36个环卫工人节来临之际,广东新快报联合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广州市总工会、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海珠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单位,共同启动2023广州“环卫工人之家”圆梦微心愿公益活动,为18位环卫工搭设“圆梦·微心愿”平台,致敬城市美容师。
微心愿号 16
叶师傅
拾金不昧,是我们的本分
深秋时节,云淡天高,羊城街巷风起叶舞,别致景色令人沉醉。
路人止步拍照的此时,却正是环卫工人最忙碌的节点。“落叶属于自然垃圾,要及时清扫才能避免堆积,保持路面洁净。”在宝岗大道南段,环卫工人叶师傅挥动着大扫把,耐心处理着道路上的叶子。“广州的街坊们素质高,绝少有人随便丢垃圾,这是我们环卫工人的福气。我印象深刻的不是乱丢垃圾的人,而是丢三落四的路人。”
原来,作为环卫工人的叶师傅,时不时会“捡到”一些特别的“垃圾”:比如,角落里的手机。
半年前,叶师傅又在自己负责的路段捡到一部手机,他仔细一看,手机没电处于关机状态。“丢手机的人打不通电话,肯定很着急。”叶师傅赶紧帮失主充电、保管,等待接听寻找的电话。如他所愿,来来往往几次通话后,叶师傅与失主约定了见面地点,将手机交到失主手中。
叶师傅至今记得,对方握着他的手不停道谢,“环卫工人太赞了,有美德,拾金不昧!”叶师傅忙着回答:“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我只是努力做好分内事。”
他很认真地对记者说,“拾金不昧”对环卫工来说,并非美德而是本分。
实际上,叶师傅在环卫行业的资历不算老,4年前才应聘当上环卫工。在工作中,叶师傅有尘必扫,有污必清,但妻子并不希望他太过“拼”。“我右脚静脉曲张,干活太急,容易头晕。不仅妻子常叮嘱我注意休息,班长和同事也很关心我,提醒我慢慢做,以身体感觉为重。”他说,家人和集体的关怀,让自己感觉幸福的同时,更不希望将任务压留到下一班,所以慢下来后宁愿“超时”加班,也要完成保洁任务。
叶师傅有个小小的心愿,“广州这几天又热起来了,我想给家里添台电风扇。”
微心愿号 17
朱大姐
这份工作,让我感觉踏实
朱大姐是韶关南雄人,曾经在广州做过环卫工。几年前,被肺气肿纠缠的丈夫病情突然加重,诊疗都需有人贴身照料,朱大姐不得已,只能辞工匆匆返乡。
在朱大姐的细心陪护下,丈夫的病情逐渐稳定,不仅恢复了自理能力,家里家外,还能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计。“外出务工肯定对家庭经济有帮助,所以我又寻思着继续打工帮补家用。”朱大姐说,夫妻俩在选择工种时,竟不约而同蹦出“环卫工”三个字,“我们体验过,知道做环卫工的好处。”
去年3月,朱大姐再次来到广州,“熟门熟路”顺利应聘到环卫工的岗位。收到被录用的消息,她第一时间给丈夫报喜,“他也说这份工作最适合我——上下班时间固定,从不拖欠工资,还按照政策给安排‘五险一金’。”朱大姐笑眯眯地说,在广州当环卫工人,让她感觉很踏实。
顺利入职后,朱大姐重新穿上天蓝色工装,带着清洁工具走向大街小巷。
朱大姐所在的保洁班组负责海珠区工业大道附近的卫生。在人来人往的人行道上,街坊们常常见到她和小组队员巡行的身影。作为经验丰富的“资深”员工,朱大姐尤其留意路面上的纸屑、烟蒂、落叶……“环卫工人的清洁标准,和‘眼里容不得沙子’差不多。我们这个小组,要重点盯梢路面的卫生死角,确保每个角落不积水、不滋长蚊虫。”
她告诉新快报记者,与其他行业相比,环卫的工作似乎乏味单调,也很辛苦,但身边每一位同事都尽职尽责,并为“劳有所得”而骄傲。“不光是靠自己的劳动赚一份工资,能照顾家人这么表面;我们的工作也时时刻刻方便着行人、美化着城市,还能得到身边人的尊重。”
朱大姐的一双儿女还在读书,多年来,她养成了省吃俭用的好习惯。去年,朱大姐搬了一次家,新租的房子里缺不少东西,“计划慢慢添置,没想到有机会参加‘圆梦·微心愿’活动。”她期待通过此次公益活动“加速”配齐小家电,“电饭锅或者电风扇都行,送我哪样,我都喜欢。”
微心愿号18
许师傅
没有意外,就是最好的一天
披着星光回到租屋,许师傅轻轻将钥匙插入锁孔,“咔哒”一声响,他竖起耳朵听了听屋里的动静,才推门而入。开灯,小小的客厅井然有序,卧室里的妻子已然安睡,“没有意外,就是最好的一天。”他洗漱完毕,蹑手蹑脚地上床,生怕吵醒妻子。
50岁的许师傅是一位洒水车司机,来自河南邓州市,今年是他加入广州环卫工大家庭的第七个年头。“每个岗位有不同任务,但咱们环卫工的目标一致,就是扫清垃圾,扮靓街道。”许师傅笑声爽朗,声音洪亮,初次见面的人,很难将他与“不幸”相关联。
外表“硬汉”的许师傅,内心也很坚强。很多年前,许师傅与很多农村的年轻人一样怀揣梦想,带着妻子离乡打工,在北方一个大城市加入包工队,从学徒做起,学了些室内装修的手艺,生活渐有起色。“生意好的时候,我们还想过自己单干,那时候年轻,对未来充满信心。”他告诉记者,就在一切向好的时候,飞来横祸彻底打乱了一家人的生活。
2011年,许师傅的妻子被机动车撞伤,头部受创陷入昏迷。为了保住妻子的性命,许师傅签字同意开颅手术。经过抢救,妻子死里逃生,但术后却出现严重后遗症,“经常头痛头晕,有时还会突然倒地抽搐。”许师傅陪护妻子治疗了3年,弹尽粮绝,夫妻俩不得不返乡务农。
妻子的病情在两年后逐渐稳定,许师傅又带她来到广州揾工,并通过洒水车司机的考核成为一名环卫工。这些年来,许师傅最心疼最牵挂的人就是妻子,“她发病时会摔伤,我特别担心。”每天下班,他最怕看到妻子“出事”,只要家人平安,他便知足常乐。
许师傅的微心愿代妻子而许,“她老是念叨着换一换床上用品,希望这次能满足我老婆!”许师傅的笑声依旧爽朗。
■统筹: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严蓉 潘芝珍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