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遭遇海啸袭击,四座反应堆接连爆炸,成为继切尔诺贝利之后最严重的核事故。12年后,事故的阴霾仍未散去,爆炸遗留下来的核废水被日本政府倾倒至海中,会造成什么后果,尚无人知晓。
从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到2011年的福岛,在这四分之一个世纪中,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重大核事故发生,核能技术蓬勃发展,核电站数量大量增加,人们普遍恢复了对核能安全性的信心。然而就像《切尔诺贝利》一书的作者,哈佛大学讲席教授沙希利·浦洛基所言:“当它安然无恙时,核能是世界上最洁净的能源;一旦事故发生,核能就是世界上最肮脏的能源。”每一次核事故发生,均成为全球性的灾难。
1954年3月,美军在比基尼环礁进行核试验,试爆了世界上第一枚氢弹,由于错误估计了爆炸威力,导致放射性沉降物覆盖大片海域,数百人被辐射所伤;1957年9月,苏联克什特姆镇附近的马亚克核工厂核废料罐爆炸,由于普遍缺乏防辐射常识,无数当地居民遭遇严重辐射;1957年10月,英国温茨凯尔工厂反应堆起火,这是造成史上首次重大核反应堆事故;1979年3月,美国三里岛核电站辐射泄露,这是切尔诺贝利之前最为知名的核事故,导致周边六个郡数十万居民被迫疏散。
这些核灾难是如何发生的?人们又是如何应对的?
浦洛基继《切尔诺贝利》之后,再度审视核能源问题,在这六起标志性事故中,寻找核灾难的发生根源。他以细致严谨的调查,分析了六起事故的技术和人为因素;以文学化的笔调,再现了惊心动魄的灾难过程;以史学家的关怀,将事故中的各色人物置于历史情境中予以观照,展现了政府、核工业从业者、媒体和民众在辐射阴云笼罩下的种种情态;更以学者的敏锐,探寻事故之外,真正值得关注的政治、社会与文化因素。
新快报记者 王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