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进一步讨论核能的安全性,我们就要重新审视核事故的历史,试着理解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严重程度,思考我们能从中吸取什么教训、事故是否会重演。带着这个主要目标,本书分析了在全球最惨烈核灾难排行榜上位居前列的六大核事故,考察了一个被各国政府严格保密的国际产业——核工业。毕竟除此之外,还有哪个行业的“间谍”会被送上审判席,坐上电椅呢?
我将从“布拉沃城堡”(Castle Bravo)核试验讲起,这场核试验于1954年3月在马绍尔群岛进行,由于对氢弹威力和风向的预估有误,最终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损害,成为核时代的首次重大事故。随后,又有两起“服务于战争的原子能”的核工业事故在几天内相继发生。
第一起核事故发生在1957年9月底,事故地点是乌拉尔山脉克什特姆(Kyshtym)附近的一处制钚厂,那里的一个核废料罐发生爆炸,将数千万居里的辐射释放到大气之中。第二起事故发生在同年10月,事故地点是位于英格兰的温茨凯尔(Windscale)工厂,一个为制造原子弹和氢弹而生产钚和氚的反应堆起火,造成世界历史上首次重大核反应堆事故。之后,我还会讲述1979年3月发生的三里岛核事故、1986年4月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和2011年3月的福岛核事故,这三场事故均发生在“服务于和平的原子能”的核工业领域。屡次发生的核灾难,不断加深了人们内心的这样一种印象:核能在本质上就是极度危险的。
就像我选择的这几起事故一样,我并未将核工业的军事起源与其初期发展阶段和成熟发展阶段分割叙述,因为一旦分割,就会掩盖“服务于和平的原子能”与“服务于战争的原子能”本质贯通、一脉相承的事实,前者继承了后者的反应堆设计、技术骨干和产业文化,当然还有财力资助。因此,克什特姆、温茨凯尔的两起制钚工厂事故与三里岛、切尔诺贝利、福岛的三起核电站事故被认为是
迄今为止最严重的核事故,这也在人们的意料之中。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全球性的故事。尽管各国政府竭尽全力保护本国的核机密,但核工业自诞生之初就是作为一个国际项目而发展起来的。核工业的科学家和从业者深知自己是国际协作中的一环,都在公开或秘密地关注着彼此的进展,他们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也有着相同的误解与过失。尽管全球目前有440座在运反应堆,但反应堆的基础型号还不到12种,均源自美国、苏联/俄罗斯、加拿大和中国的设计。核工业既是世界性的,也是地域性的,核事故也同样如此。要理解因依赖核能而可能造成的危险,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仔细研究这些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行业和政府的处理方式(包括利用或滥用信息、为处理事故后果而动用资源等)。
在此,我诚邀广大读者同我一起,对颇具戏剧色彩的核事故史进行一次探索。我不仅考察了那些事故责任人的所作所为和疏忽大意之处,还研究了导致事故发生的意识形态、政治、文化等因素。本书讨论的每起核事故发生后,政府都建立了委员会,用以调查事故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核技术因此得到改进,而且每次事故后,安全程序和行业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然而,核事故依旧反复上演。会不会有这样一种可能:我们忽略了导致核事故发生的政治、社会、文化因素,而这些因素在今天仍然伴随着我们?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我们能对核工业的未来做出明智的判断吗?
(摘自本书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