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插画的走热,并非突然之间,它一直伴随着商业与媒介的发展而自由生长着。美术前辈张光宇、叶浅予等大家,在二十世纪初,就做出早期的商业美术的探索,为插画探索出早期的样板。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媒介多元发展,印刷技术有了质的提高,为插画提供了很好的展示平台。2000年之后,互联网的更新迭代,更为插画拓展了无限空间,围绕插画的发展历程与插画属性等话题,收藏周刊专访了著名策展人与动漫艺术家、广州大学数字媒体艺术系主任周鲒,他认为:“媒介越发达,所呈现的插画水平就越高。”
印刷角度中最早的插画来自唐代
收藏周刊:最近一段时间,感觉插画突然很火。
周鲒:对。因为随着电子屏幕的普及、互联网的发展,插画的应用场景一下子丰富了起来,手机、平板、台式电脑的屏保,游戏、电影宣传等一大批的应用场景。不少互联网大公司近年都会推出年度屏保,而这些屏保,绝大部分都是插画家的作品。
收藏周刊:这么看,插画的概念似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周鲒:跟以前说的插画完全不同了。以前的插画是跟书、跟印刷品紧密联系的。所谓的“插”就是插到文字里去。敦煌、永乐宫壁画从某种角度来看都是宗教故事的插画。全球来看,欧洲文化中的插画发展与神话故事传播有着强大关系。唐咸通九年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世界现存最早的、有确切题款纪年的雕版印刷品,其卷首为一幅线刻版画,这应当看作纸质印刷角度中最早的插画。
现在绝大部分的插画都是由电脑绘制完成
收藏周刊:回顾一下,插画曾经最火的时候,是哪个阶段?
周鲒:插画最初是伴随印刷品的发展而兴起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印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显然那段时间的插画水平也跟了上来。那时候大部分有名的画家都画插画,例如电影海报等,这是商业市场驱动的插画小高峰。
收藏周刊:从性质上,插画跟连环画等有没有明确的划分?
周鲒:在很多国家的学院是有的。马里兰艺术学院有个很著名的插画专业,主要是偏商业性的单幅绘画,而将漫画连环画这一类归为连续性绘画的专业,更强调连续叙事。而在国内,插画、连环画、漫画甚至游戏原画等几个概念有时候会混在一起。
收藏周刊:能大致给插画下一个定义吗?
周鲒:应该可以的。插这个字,可以理解为辅助性的,跟油画版画等不同,它指的也并非纯绘画语言等内容,而是它出现的“角色”,为某种应用场景服务,形成视觉认知。今天的主流插画都是先有主题内容,无论是文化主题还是商业传播,然后才有插画的服务。这一点是它跟其他画种最大的不同。
收藏周刊:一个插画家在创作插画之前,应该不会首先想到这幅作品最终出现在什么场景吧?
周鲒:会的,这就是插画与其他画种截然不同的地方。尤其是现在通过电子屏幕呈现的插画,插画师创作之先就要考虑清楚为何而画,因为这里还涉及分辨率的问题,现在绝大部分的插画都是由电脑绘制完成。
“媒介的革新一定会带动插画水平的提高”
收藏周刊:目前插画应用场景最多的是哪个领域?
周鲒:应该是游戏产品,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收藏周刊:按照近百年的历程来看,插画的水平是提高了还是退步了?
周鲒:一定是进步了,因为媒介进步了。可以说,媒介的革新一定会带动插画水平的提高。回头看三十年代的那批漫画家的作品,例如《时代漫画》,并非真的是当时的画家水平有多高,主要是因为当时《时代漫画》印得好,所以,当时的画家才会想办法画到那种水平。
到了四十年代以后,插画的画面效果大都越画越简单,不是因为画家水平退步了,而是印刷质量下降了,画得再好没意义,因为印不出来。
但现在的数媒时代,给画家们提供了足够的展示空间,有一些插画,甚至不亚于一张高水平的工笔画,有些也不亚于一张优秀的油画。媒介可以充分展示它们的细节。这一代插画有个明显的特点,氛围感很强,像极了大电影般的大场景。另外,现代国风的盛行,追求繁复的造型、层层叠加的丰富层次,也有一系列的优秀插画。
现在的插画,通过互联网打通了各种环节,无论是创作还是展示,都已经不再局限于材质或者地点,市场变得更加全球性。可以说,现代媒介使得目前插画市场无比的开阔,同时,媒介越发达,所呈现的插画水平就越高。
收藏周刊:如果进一步分析,到底现在的插画进步在构思、技巧等方面还是什么地方?
周鲒:主要还是影响力。过去很难想象一幅插画可以快速地传到国外的,现在却是经常发生的事。
“能画出打动人的作品,依然需要高水平的人来完成”
收藏周刊:这两年AI绘画给不少行业带来了焦虑情绪,您认为对插画影响大吗?
周鲒:我反而认为,AI绘画的出现,是一件好事。这一定会整体地提高插画水平。在最短的时间内,AI做出来的产品一定会比一个初学绘画的人要好,而且精准,这就可以轻易地满足一些基本的需求。
收藏周刊:对于现在从事插画为生的这批人来说,应该如何面对AI的冲击?
周鲒:类似当年摄影诞生了,油画怎么办。后来就有了印象派、立体派等等。三十多年前电子屏幕出现的时候,也说纸媒要死。电影出现时,又唱衰舞台剧……实际上,人类的产品并不会“一刀两断”的,常常能共存,并互相影响。
AI依靠的是庞大数据和超强的运算能力。但AI缺乏情感,这一点是人类独有的。而且艺术越往高处,情感因素越核心。就比如戏剧与电影的关系。电影拍得再好,也就是在荧幕上,而戏剧不一样,在现场,甚至能感受到演员演说台词时那股声浪的温度,这是电影无法做到的。
几十年前,能有一台相机已经很厉害,现在人手一台手机,人人都是摄影师,但不能说摄影就失去了意义。我们依然期待有更优秀的摄影作品。AI绘画出现,虽然可能是人人都能插画,但只能说明完成插画的工具得到了普及,但能画出打动人的作品,依然需要高水平的人来完成。
人物介绍 周鲒
著名策展人、动漫艺术家,广州大学数字媒体艺术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动漫艺术家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广东省美协少儿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曾导演超过200集动画,并在法国与美国电视台等媒体播出。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