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如何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的话题引起全国广泛讨论。对此,有学校制定了安全玩耍的“班级公约”,也有学校因地制宜打造校内童玩空间。有专家呼吁,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从学生视角考虑课间话题,让学生自主安排和选择课间活动。
“儿童游戏”欢乐时光记忆深刻
在走访中,新快报记者发现,各年龄段的受访者在回忆自己读书时光课间如何度过时,“儿童游戏”是大家最深刻、最欢乐的记忆,不少受访者把奔跑、跳皮筋、打球等活动与课间时光联系在一起。
“80后”家长王女士表示,当年的校园教室连着操场,课间游戏五花八门,“我是在湖北农村上的小学,一出教室门就是操场,课间十分钟,除了上厕所,我们还会跳绳、跳皮筋、抓石子、触电(一种分队追逐的游戏)、猜东南西北等等。”在广州度过小学时光的“70后”家长Elva则回忆,一到下课,自己和同学们喜欢跑到操场“抢占”乒乓球桌打球,还会进行单双杠、爬梯、踢足球、跳皮筋、踢毽子等运动。如果有的孩子不爱玩闹,便会在室内做手工、看课外书。
到了“10后”小学生,课间可以玩耍的项目似乎更多了。“我喜欢玩跳格子的游戏,每次下课铃声一响,我和同学们就赶紧跑到操场上,我最喜欢个人PK赛了。”深圳市宝安区碧海小学一(1)班杨恬欣兴奋地说。碧海小学德育主任张旭表示跳格子在碧海被开发出各种花式玩法,此外学校还设计各种益智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深圳市盐田区云海学校则对空间进行重构,先后打造了童玩空间、卡通座椅休闲区、乒乓球活动区、乐高积木墙活动区、投篮机活动区、科学问知互动角,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科技互动区域可尽情享受“发电轮”“灯光隧道”“音乐喷泉”“水漩涡”等十几个交互式科技项目。
课间活动受限 有担心和无奈
但也有小学生告诉记者,老师明令禁止同学们课间去其他班级,不能跑下楼玩、不能追逐打闹,“但能喝喝水、上个厕所”。在小学生孟同学看来,课间十分钟,“玩”是最重要的,毕竟“长大了就没机会这么玩了,也没这么开朗了,都是在上班工作。”
为什么课间不允许孩子们“撒欢儿”?这其中有担心也有无奈。家长黄女士表示,孩子所在小学扩招后,由于校内人数增多、校园面积有限,老师便限制学生课间跑跳,担心容易发生磕碰。初中生小洋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我们学校有预备铃,老师要求我们在预备铃响的时候回到课室做好下一节课的准备,所以我们的课间其实只有8分钟,跑到操场还没开始玩就结束了。老师担心我们在操场玩得太忘我影响下一节课,所以明确禁止我们课间到操场玩耍。”
多位专家表示,课间十分钟不仅是一段休息的时间,还对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课间十分钟休息对学生身体发育、成长发展有诸多好处,不但可以缓解视力疲劳,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还可以防止大脑缺氧,减少久坐,防止肥胖。反过来,课间十分钟不让学生活动,会导致学习效率下降,严重的还会造成心理问题。首都师范大学中小学生校外教育研究院院长薛海平则认为,课间十分钟不仅仅是两段学习过程中间的“放空”,对孩子们来说更是一段玩耍、想象、思考、移动和社交的时间。通过课间游戏,孩子们学会了宝贵的沟通技巧、谈判、合作、分享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技能对以后的工作生活都大有用处。
针对课间管理,《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第二章第八条明确,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近日,教育部有关负责同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教育部将进一步督促地方和学校严格落实国家有关规定,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决纠正以“确保学生安全”为由而简单限制学生必要的课间休息和活动的做法;将指导地方和学校科学实施管理和安全防范措施,加强室外场所设施排查和人员值守,加强学生安全常识教育,把安全事故风险降到最低,让孩子们快乐放心活动。同时,将要求学校密切家校社协作,争取家长理解和社会支持,共同努力保障学生课间正常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制定班级公约 树立安全意识
课间时间如何确保学生玩耍安全,有学校组织教师对这一话题展开了讨论,鼓励室外活动,在操场适当位置喷画“跳房子”、花样跳绳、去小菜园浇水、花式踢毽子、远眺聊天等项目是教师们推荐较多的课间活动。
广州一公办小学教师张主任介绍,近日在班会课上,各班教师和同学交流了这个话题,大家敞开心扉、各抒己见。“我们首先围绕课间十分钟怎么做会更好、更安全的话题让孩子们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派出代表进行汇报,把引起大家共鸣的方法写在卡纸上形成班级的课间十分钟公约。由于公约内容是孩子们自己讨论出来的,他们更愿意去遵守。”张主任说。
除此之外,该校还安排学生以及老师组成“安全监督员”小组,在课间关注同学们的安全问题,维护课间秩序。当发现有的同学奔跑速度过快、打闹过于激烈存在安全隐患,或者玩耍中不小心摔倒、磕碰时,安全员能第一时间在场提醒或提供帮助,这样老师和同学们都能参与到校园安全的建设中来,树立安全意识。
专家观点
尊重孩子的安排和选择
重建课间休息的多样性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雯闻的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与教育政策,她表示,用好“课间十分钟”,关键在于要有学生视角,要放权给学生,要让学生有自主选择、自己安排、适当活动的可能。如果学生想在课间完成作业或自主地不想活动,那也是一个选项。课间十分钟为什么存在?背后是学习科学以及人的注意力集中情况所决定的。与此同时,这也是孩子身心发展所要求的,比如久坐之后起来活动一下,眺望远方,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同时,课时与课间休结合的制度也为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提供了可能。孩子们有放松,教师们可以休息,然后更好地促进教与学,这是用好课间休的积极意义。
另外,尤其要注意的是,用好课间休,不是要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学生视角,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地安排和选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用好课间休。至于家长、学校对孩子课间安全的顾虑,张雯闻认为,家长可以考虑和学校签订一些关于课间休的免责协议。
另一方面,张雯闻认为,社会的良性运行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换位思考而形成的。家长跟学校,学生跟老师,都不是对立的关系,实际上大家是在一件共同事业上的“合伙人”,所以凡事都要互相理解。家长要理解学校的难,学校也应当理解家长的诉求,但大家朝着同样目标,就是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而努力。
采写:新快报记者 邓善雯
图片: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