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岁末寒冬,广东画院著名画家尚涛先生因病去世,享年84岁。斯人已逝,艺迹长存。
尚涛先生是我的前辈师长,也是同事、同道。先生一生主要致力于中国传统书画创作,特别是在传统大写意花鸟画方面笃定专注,凝心聚神,深耕默耘,其花鸟画作品粗线大笔,重墨浓色,构图造型,经营讲究,块面体积,形简意厚,大气饱满,雄浑壮拙。其个人的创作轨迹、实践脉络,及其所呈现的艺术风格、样式、面貌、状态等,给人总体印象是清晰明确、鲜明强烈和一以贯之的。
壹
取其“大”意
“吾国花鸟画,是极乐天国中的一株灿烂的奇葩”(潘天寿·现代),对于中国传统花鸟画而言,从开始画什么,如画竹是为了准确生动描绘自然界中竹的形貌姿态,进而借竹的空心有节,表现作者的虚怀劲节,追求文人高雅与君子之风,抒发脱俗清远的精神情怀等。但这并非中国画在专业或学术上的最重要目标和要求,最终还应回到画面上,回到艺术语言与表现形式等方面,具体来说应该是落实在笔墨上,呈现出什么样的笔墨效果,是否具有独特的笔法墨韵、技巧样式、面貌风格、品位格调等,以及独特个性创造、突破或超越,具有怎样的难度、高度或深度等,而不是司空见惯、千篇一律、人云我云、依样学样,也并非简单轻易的为所欲为,放纵涂抹,任意宣泄,随手可得。这是区别作品之间存在的重要因素和理由,也是判断其专业或学术价值、意义的关键依据。因此,画什么已经不是最重要,怎么画才是关键所在。谈论尚涛先生的花鸟画作品,笔墨上呈现出什么样的风格面貌、特点和效果,自然才是我们关注、探讨的方向和重点了。
尚涛的作品是“大”的。“大”主要是从长、宽或高的“二维”平面上判断和衡量。通常也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指画面或画幅尺寸规格上的宽、高、大、阔等,另一种是指所表现题材对象,相对于实物的视觉印象、习惯比例而言,或与其它同类绘画作品的表现标准进行参照比较,在造型结构、形体大小、组合比例等方面显得更为粗、大。尚涛的作品主要属于后者,并非追求画幅尺寸不断增加、扩大,超越常规标准、打破记录,也没有在内容题材种类、数量等不断增多和扩充,为了大而大,其作品更注重对题材的造型、组合、结构等表现塑造,不拘小节,不求细小、精微、繁多与面面俱到,而是概括提炼,取其“大”意,粗笔大划,粗枝大叶,粗点大面,强调的是一种比例、感觉上的宽大、粗壮、饱满效果,“宁粗勿细”“宁大勿小”“以少见大”,尚涛曾说:“我希望画的东西少一点,这样才能把东西画得更大一点。”
贰
更好落实并强化“重”“稳”“深”“沉”
尚涛的作品是“重”的。“重”可以从垂直深度或厚度的“三维”层面理解和体现,是指运笔、用线、着墨在力度、浓度上的转化和反映,一种重量、深沉、穿透的综合感觉和效果。而这与尚涛先生审美取向及能印擅书,印、书追摹先秦、汉唐古朴雄浑、粗犷厚重之风密切相关,运笔用线力透纸背,如屋漏痕、锥画沙,如高山坠石,力重笔沉,留得住,入得深。勾勒皴擦,晕染铺积,点线面体,墨重色浓,重的极重、黑的尽黑,突出、强化与空白、淡墨之间的反差及对比度,使画面整体上呈现沉厚浓重、强烈鲜明的笔墨气象和视觉主调。
尚涛的作品是“慢”的。“慢”可以从速度、时间、过程上的“四维”角度理解。先生笔写墨染,不求“逸笔草草”、速成急就、直来直往、潇洒放纵,而是喜欢欲扬先抑,逆锋运笔,深按重压,抖、颤、顿、留并用,曲折缓慢,尽量增加笔墨纸色之间的阻力与摩擦,使之充分融合,这也是避免草率、浮滑、轻飘,更好落实并强化“重”“稳”“深”“沉”的直接与有效方法。“用笔只有慢才能找味道,画线要像用犁耕田一样,追求毛、涩,沉着入纸。”(卢沉·现代)相信尚涛先生也是感同身受的。
叁
重视形的把握而避免走向空洞和浅薄
尚涛的作品是“法”的。“法”是规矩、法度,是对构图、造型、笔法、墨色等基本美学原则和要求的遵循、坚守。“画有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谢赫·南朝),“古之人未尝不以法为也。”(石涛·清)中国传统书画十分重视、强调线的功用和要求,所谓“书画同源”(赵孟頫·元),线条本身并非只是依附和从属塑造形体,并非仅是枯燥无味、简单的墨迹,线条可以承载并赋予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呈现生机和活力,能体现作者的技巧水平与主观情感,也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洋画的重要之处。“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张彦远·唐)尚涛先生心领神会并笃实践行,特别对古篆、古印等研习和掌握,借书、印之法运线用笔,使之更具意涵与耐看。在造型结构上“应物象形”,概括、提炼表现对象特点,如松的挺拔苍劲,荷的饱满圆润,菊的集结疏密,鹰的威猛雄姿,鹤的优雅舒展,蛙的活泼灵动,猫的憨态狡诘等,“得意而不忘形”,重视形的把握而避免走向空洞和浅薄。构图布局上,在线面、黑白、疏密、节奏上也都认真考究、反复琢磨、推敲。先生创作过程遇有不满意常常会撕毁重来,直至满意为止,所谓“废纸三千”,也可见先生对创作的郑重、认真态度。
肆
经营与率性等之间 不断寻找平衡和结合点
尚涛的作品是“意”的。“意”是心思、想法,是对创作的思考、愿望,心性所向和境界追求,也有概括、简要之义,是笔墨及造型过程中,理解判断之后删繁存简,不拘小节,不谨小慎微,面面俱到,是“大而概之”“意而为之”的意象表现效果。尚涛先生心崇伟岸,意求雄阔,其花鸟画,笔随意使,厚重古朴,大气脱俗。构图、造型上似乎对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艺术有很好的借鉴与吸收,尽量减少过多的层次铺陈,避免过于复杂化、立体化表现,而力求概括、简化,适当的变形与夸张,装饰化、图案化或平面化等,有时甚至对方、直等几何化线条造型大胆运用,在厚重与轻松,庄严与活泼,板滞与趣味,质朴与灵性,内敛与夸张,酷肃与温情,经营与率性等之间不断寻找平衡和结合点,更好体现借物造型,借形运笔,借笔写意,借墨寄怀的大写意美学特点与趣味。
至此,尚涛先生大写意花鸟画的风格,相信我们会有一定的了解和判断了。
关于风格,大概可以理解为画家个人价值取向,审美追求,创作方法、技巧掌握运用,以及其他综合修养与能力等在画面、笔墨上的运用表达和个性化体现,是画家创作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清晰的创作模式、特点或习惯,也是区别于他人而特有的作品形貌,是“形而下”或“具象化”的当下状态和结果,既是画家“特点”“个性”“优点”,也是一种“偏好”“习性”“不足”和“缺点”,是辩证相对和必然存在。作品没有风格和个性,容易导致缺乏个体鲜活的生机和情趣,难以超越、突破“普遍”与“共性”,沦为平庸,被淹没、淘汰。作品应有较深刻高远的美学格调引领和坚实的技法支撑,遵循或符合必要的美学原则和“共性”要求,并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高度和境界,所谓的风格、个性才有价值和意义。否则,一味简单“为不同而不同”“为风格而风格”往往只是一种浅薄的“任性”“放纵”“习气”“泛化”“虚化”而已,容易舍本求末,循环重复而坠入程式和僵化,固步不前,行之不远。因此,准确理解和把握风格的实质和意义,才能更好指导创作实践。这也是这里探讨尚涛先生作品艺术风格的目的和作用所在。
特以此文纪念尚涛先生!
■文/刘三齐
作者简介 刘三齐
画家、美术评论家,现任广东画院理论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