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11月26日 ,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胰腺疾病专委会主办,施维雅支持的主题为“爱在易起,安心常伴——胰腺癌关注月公益活动”在广州、北京、上海、武汉四地设置会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汇聚百余位国内外胰腺癌领域专家和专业人士,旨在面向广大临床医生传递胰腺癌领域前沿进展,促进诊疗方案探讨。大会同时宣布启动胰腺癌关注月公益系列活动,为患者打造胰腺癌科普与支持平台,共同推动中国胰腺癌临床诊疗水平进一步提升。
本届大会广州会场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殷晓煜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翁山耕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李志花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石敏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共同围绕胰腺癌诊疗热点问题包括最新研究和治疗进展、胰腺癌规范化治疗、胰腺癌患者关爱支持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为中国胰腺癌防治关键性问题共同助力,为胰腺癌患者及家庭带来更多希望。
胰腺癌是一种高致死性、难治性消化道肿瘤,具有症状隐匿、恶性程度高、发展速度快等特点,至今仍是恶性肿瘤最难以攻克的堡垒之一。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殷晓煜教授在会上回顾总结了胰腺癌外科治疗的发展,指出虽然胰腺外科手术历史已逾百年,但由于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率,其仍被认为是腹部外科最具挑战的手术之一。胰腺癌手术治疗发展至今,从传统的开腹手术到腹腔镜或机器人辅助的微创手术技术上来讲已经发展到极致了,鉴于胰腺癌恶性程度高、浸润范围广、预后差的肿瘤学特征,单纯的肿瘤根治手术很难再大幅度提高其远期疗效,期待未来能开发出更多有效的治疗胰腺癌的药物,从而进一步提高胰腺癌的远期疗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翁山耕教授表示,胰腺癌患者早期无症状,发现时大多为局部进展期或已经转移,失去手术机会,而现阶段综合治疗效果尚不理想,从而导致胰腺癌整体的预后不佳。希望借此次胰腺癌关注月公益活动,引发公众和社会各界对胰腺癌的关注和重视,和致力于胰腺癌防治工作的医务工作者携手共进,努力提高胰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并改善生存质量。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李志花教授表示,尽管相比其他瘤种,胰腺癌仍未突破现存的治疗“天花板”,但在各方专业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正在逐步改变胰腺癌的传统治疗模式。通过规范化、全程化的患者管理,由多学科团队协作,共同为患者制定适合的治疗手段,提高胰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石敏教授围绕胰腺癌的非手术治疗展开分享,在包括化疗、放疗或联合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治疗方式中,化疗是目前胰腺癌主要的治疗方式。对于手术患者术前新辅助化疗、术后辅助化疗,不可切除胰腺癌的姑息性化疗,化疗均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与会专家在主题讨论中,一致认为,胰腺癌恶性程度高,治疗极具挑战性。单一学科无法满足胰腺癌患者治疗全程的需求,必须依靠多学科合作诊疗模式(MDT),为患者提供精准评估,更充分地结合各科优势,运用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提高胰腺癌的治疗效果。
而在共同面对胰腺癌挑战的征途上,医务人员要坚定信心的同时,也要给予患者更多的关怀与心理支持。今日正式开启的胰腺癌关注月公益活动,也将通过胰腺癌疾病从诊断、治疗、康复等宣教分享,为胰腺癌患者及家庭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帮助;同时也将开展相应科普宣传,帮助公众提升对胰腺癌疾病的正确认识,从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做起主动预防疾病,关爱胰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