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在广州开幕,多位中外嘉宾分享观点
12月2日,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在广州开幕。开幕式上,多位中外嘉宾围绕“百年变局下的中国新作为——扩大利益汇合点,构建命运共同体”的主题分享观点。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创始会长、学术委员会主席郑必坚表示,在百年变局之下,中国将有怎样的新作为备受关注,中国对世界最重要的“新作为”至少有三大项:一个是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二是在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和平崛起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是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国创会创始会长郑必坚
减少“读懂赤字”,中国幸甚,世界幸甚
郑必坚表示,“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创立至今10周年,这10年见证了中国的日新月异,也经历了世界风云变幻。中国和国际上的有识之士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人类社会面临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归根到底来源于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读懂赤字”。
郑必坚说:“我们创办‘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实际上一开始就坚持三个‘读懂’,就是读懂中国,读懂世界,读懂百年变局。如果我们这个国际会议能够更有力地帮助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同时又更有力地帮助中国读懂世界、读懂百年变局,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经过持久的努力,减少这三方面的‘读懂赤字’。如果做到这一点,那我就要说中国幸甚、世界幸甚!”
●埃塞俄比亚前总统穆拉图
愿同中国一道,把美好愿景变成现实
埃塞俄比亚前总统穆拉图·特肖梅是一位“中国通”,会讲一口流利的中文。2013年当选为埃塞俄比亚总统,为中埃友好关系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在过去四十年当中,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也成为现实,中国基于这些成功的经验,继续推动与世界的互利互动的关系。” 他在大会演讲中谈到,作为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中国坚定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他表示:“在过去四十年当中,自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们就把中国的模式作为一个国际借鉴的范例,我们把它从一个愿想变成了一个现实,成为一个完整的可以实实在在落地的项目。”
他表示,中国为应对全球挑战,着眼人类前途命运和整体利益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是正确的历史选择,倡导建立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样的一个愿景为人类共同发展开辟了更加光明的前景。“我们愿意和中国一道来为实现这些愿景携手努力,把这些愿景变成现实”。
●奥地利前总理许塞尔
中国的和平崛起有助于世界的发展
奥地利前总理沃尔夫冈·许塞尔是欧洲著名的政治家,曾于2002-2007年间连续担任两届政府总理,长期致力于发展中奥友好合作。“自由贸易和开放市场使我们富有。”他在演讲中提到,中国的和平崛起有助于世界的发展,不仅帮助了发展中国家,其实对发达国家也有利,因为使所有人都富裕起来,是一个双赢的过程。他说,全球化是使得亿万计人们走出贫困的关键,同时也是稳定人们繁荣和福祉的关键,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人是失败者。
他指出,有的人可能认为,并不是每个人都同等受益了,所以反对全球化,需要全球化更加公平一些。他觉得可以讨论这些想法,但他认为,现在人们不能够低估遇到的危险,很多人谈到保护主义,这是对于自由市场的扭曲和自由竞争的扭曲。“竞争不是坏事,它使我们变得更好,使我们变得更具创新意识。”他补充说道,人们要有创新精神,以创新的方式解决看到的问题。
●国创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黄奇帆
未来中国仍是世界经济增长主力军
国创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在会上发表主旨演讲表示,近十几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三大变化,高质量发展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具体表现为,国家出口结构明显改善、引进外资出现连年增长的态势,以及“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如今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出口占全部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90%,10亿双袜子换一架飞机的说法已经成为历史。”黄奇帆指出,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电池光伏产品、外贸“新三样”正支撑起我国外贸新格局,“今年我国更会成为全球第一大的汽车出口国,未来我国的出口结构,投资、制造、贸易表现还将会有新的、更高的质量效益提升”。
第二个变化是中国引进外资额呈现连年增长的态势,中国已成为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黄奇帆认为,这个现象背后的逻辑在于,我国已经形成了超大规模的市场,这可以有效摊薄制造业的采购成本、研发成本、销售成本、物流成本、固定成本、投资成本等,6种规模效应下产生的制造业成本的下降,使得中国对外资形成了新的吸引力。
第三个变化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初步形成。黄奇帆认为,迈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国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这四大优势使得中国经济发展具备强劲的内生动力、韧性和潜力,未来的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黄奇帆认为,发挥好以上四大优势需要坚持深化改革,并在三大方面进行重大改革,包括经济增长动能的转换、推进内外贸一体化以及逐步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中的比例。“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势头和基本面不会变,通过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盘只会越走越扎实。”黄奇帆说。
●亚洲协会全球主席约翰·桑顿
人文交流是中美之间最有潜力的领域
在开幕式演讲中,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董事会名誉主席、亚洲协会全球主席约翰·桑顿表示,一个人如何看待世界往往取决于他的背景、历史和经验,了解另一种文化并不容易。在新时代加强中美关系,必须怀着谦逊、好奇、理解和同理心来完成这项任务。
几个月前,约翰·桑顿的朋友进行了一个政治调查,主题就是“普通的美国老百姓如何看待中美关系”。约翰·桑顿分享道,在调查结果中,美国人看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积极的国际社会参与者。“当向普通美国人问到他们对中国人的描述时,88%的人说是勤劳,87%的人说是创新,73%的人说是强大、稳定的经济,70%的人说是有前瞻性,67%的人说是做生意的好地方,53%的人说是可靠稳定,50%的人说是有同情心,非常有爱心。”
“中美关系是有巨大潜力的。”约翰·桑顿说,事实证明,中美之间最有利的或者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人文交流,这也是中美两国之间最有潜力的领域。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 陈慕媛
摄影:新快报记者 毕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