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近日,记者从黄埔区云埔街道获悉,位于云埔街火村的花厅坊下个月局部对外开放。云埔街道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火村花厅坊,让古建筑重新焕发出活力,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踏入花厅坊,古色古香的岭南建筑映入眼帘,古树、池塘、飞檐翘角、雕花梁架引人流连。此外,花厅坊内共分布了9处古建,分别为秀南书室、澹乐钟公祠、念山钟公祠、右泉钟公祠、兰所钟公祠、论泉钟公祠、联秀里门楼、西泉古井、绍兰钟公祠,都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承载着岭南文明。
据介绍,对于花厅坊古建群的修缮,是一项非常复杂和精细的工程。目前花厅坊保存的9处古建,建设施工已基本完成,云埔街道尤为尊重在地文化,对古建群采取“修旧如旧”方式,最大限度还原岭南人文韵味,希望在保留传统古韵的基础上,再去注入现代商业活力,让花厅坊实现老城焕新。为此,云埔街道考据了大量文化典籍和历史资料,真实重现昔日风华。
古建打卡位一:西泉古井
西泉古井据说修建于明代,并于清咸丰年间镌刻花岗石碑刻,相传是澹乐公在火村开村创业时就挖下的古井,其出水量大,可供整村使用。400余年来,人们在井旁汲水、濯衣、洗菜,日日年年。一口老井,几块青石板,滋养火村“市井生活”。
古井历经时代沧桑,井台、井壁风化破损、受潮生苔,后又加自来水管;青石地面风化、局部碎裂等,为复原工作增加了相当难度。首要任务便是对其上生长的苔藓和污垢、井里的杂物进行清理;再通过对被风化、侵蚀的石材的结构和表面进行清洗、除苔、砂光磨削等一系列复杂程序恢复其完整性和平整。
古建打卡位二:秀南书室
建于1855年的秀南书室,距今已有168年。从残貌中依稀可窥当年的精美建筑和展示的高超技艺。这间书室,陪伴了一代代火村人成长。
面对屋面墙体已坍塌、梁架缺失、瓦件破损等整体保存情况较差的秀南书室,修复难度非常大。首先传统辘筒瓦面的复原便经过了清理、检查、重铺、漆刷等多道工序;特聘岭南古建老师傅,对岭南特有建筑装饰艺术--灰塑龙船博古屋脊,进行一笔一画手工描摹;在丝毫不改结构的基础上,更换腐蚀的檀条、桷板,即使完好的部分也进行了防虫防腐处理,刷上熟桐油。
古建打卡位三: 联秀里门楼
联秀里门楼及月会记碑修葺于清嘉庆二年(1797),火村的钟姓族人,出入都要从这里通过,古时候的小孩子也很喜欢绕着门楼追逐嬉戏,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宗族的门面。
门楼封檐板牡丹花鸟书卷纹尤为华丽,将雕刻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有宗族繁荣、国家兴旺等文化含义,也是留给我们弥足珍贵的建筑标本和艺术瑰宝。其修复过程特别考验师傅们的艺术修养和耐心,细致清理尘土和泥浆,再小心镌刻描绘,往往半小时后便满头大汗;薄屋面、花岗石门框等构造做法,对其进行保留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加固,保证再经百年仍屹立不倒。
古建打卡位四:澹乐钟公祠
火村的村民大多为钟姓,追溯历史,据族谱记载,自明朝初年钟玉嵒的八世孙钟澹乐从萝峰岗潮分居到此,至今已有600余年。而澹乐钟公祠,便是火村祖先澹乐公的祠堂。
云埔街道在修复的时候,更多的则是考虑留住这种流淌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在修复原有建筑灰塑龙船屋脊、装饰檐角、雕花木梁等基础上,对石柱、碑文进行原封不动保留,也更好展示文化魅力和历史价值。
旧时光渐行渐远,但人文不老。云埔街道方面表示,花厅坊的古建,经由匠心打磨修复,再次恢复光彩,将“活”过来的文化底蕴传承下去。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应华 通讯员 云埔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