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州十大民生实事之“推动全市1-8年级人工智能教育普及”成果如何?
今年1月,2023年“广州十大民生实事”出炉,其中,“推动全市1-8年级人工智能教育普及”成为教育类民生实事之一。这件民生实事目前成果如何?12月9日,广州市人工智能教育普及项目周年成果展示活动开幕式在广州市新儿童活动中心举行,通过作品展示、产品体验、经验介绍、课例分享等系列活动,展示广州市2023年开展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普及项目的工作成果。
●政策
人工智能教育走进广州中小学课堂
记者通过梳理发现,广州市在教育政策层面上不断加深普及人工智能教育。2022年1月,广州市分别出台《广州市基础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广州市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将“普及人工智能教育,探索未来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列入重点任务。同年9月,广州启动面向全市中小学校、覆盖130万学生的人工智能普及教育工作。
2023年1月9日,广州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市人大代表通过投票表决出2023年广州市十件民生实事,“推动全市1-8年级人工智能教育普及”是其中之一,主要包括编写出版3至8年级人工智能教材及教师教学用书;建设全市统一的人工智能教育虚拟教学平台;培养约2000名人工智能课任课教师;推动全市800所以上学校开设人工智能课。同年7月,《广州市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出台,明确广州人工智能课程课时在三至八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信息科技、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中安排,每两周至少安排1课时,人工智能教育正式“进课程”。
为什么要大力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广州市教育局表示,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教育建设,“人工智能教育是推动教育迈向‘智慧型教育’的创新变革”,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广州紧抓机遇开启人工智能教育普及先行先试,将助推广州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落地
各区打造特色人工智能教育课例
目前,广州各区人工智能教育普及情况如何?12月9日,新快报记者在广州市人工智能教育普及项目周年成果展示活动开幕式上了解到,广州各区已形成人工智能教育协同普及的局面,由市供给政策、托底资源和标准,各区负责网格化师资研训、资源应用和示范带动。
记者了解到,各区不少中小学开发了特色课程,打造示范课例。其中,广大附中番禺实验学校与广汽集团合作,在学校开设智能汽车课程;天河区华阳小学、体育东路兴国学校和顺德龙江城区中心小学研发的《电子班牌》课例得到全省范围推广;海珠区实验小学的《AI赋能·玩转榄雕》项目式学习将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结合,打造区域特色。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各种课例虽然内容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教学目标,那就是不仅教会学生什么是人工智能、如何学习人工智能技术,还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面对人工智能、正确使用新技术。在广州市第五中学教师刘丹蓉《基于腾讯会议开展两校双师混合式教学——机器诗人》课例中,教师让学生体验“机器人写诗”,感受人工智能的魅力。随后,刘老师以“春至”为主题,让各组先用机器人写诗。“暖似桃花雨,喧如柳絮风。春天花气早,春色满江南。”不一会儿,机器很快就生成了一首五言绝句,但同时同学们也发现,机器作诗虽然“快”,但内容略有重复,诗歌整体缺少韵味。刘老师邀请同学们进行修改,一个小组提出,要把最后两句改为“早春燕已归,更待惜春时”,从而更符合“春至”的主题。“这节课我们不仅使学生能够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还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希望同学们能够客观看待人工智能的影响,信守智能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信息社会责任感。”刘丹蓉说。
●成果
广州学生用人工智能解决现实问题
据悉,广州市人工智能教育普及项目周年成果展示活动将持续一周,于12月16日结束。有兴趣的市民可以前往广州市新儿童活动中心一楼大厅参观体验各区及市属学校人工智能教育普及成果。记者在开幕式活动中先行“探路”,看看各区“学生哥”都有哪些炫酷成果。
进入青春期,家长和孩子难免有些“小摩擦”,当争吵发生时,过激的语言会进一步激化矛盾,此时家长和孩子应该怎么办?广州市第一中学双桥学校创客空间的同学们关注到了生活中这种情况,并做出了一个化解亲子矛盾的“神器”。这是一个可以生成对话的模型,只要选定“家长”或者“孩子”的身份,再把遇到的矛盾输入到对话框中,模型便可以生成更温和、更有效的对话,给亲子沟通提供建议。记者选择“家长”身份后,尝试着输入“孩子总是不听话”。不一会儿,机器给出了沟通“样本”,它建议家长这样与孩子对话:“孩子,我注意到你最近有时候会不听话。我知道青春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期,你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我作为家长,非常关心你,如果你有任何烦恼或困扰,可以随时和我说,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吧!”创客空间社团社长王宇富、社员黄祖栋向记者介绍,他们观察到了不少同学认为家人“太唠叨”,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去跟家长说,因此搭建了这个模型,解决亲子沟通矛盾。未来,他们还会优化提示语,让模型的对话更符合实际。
培英中学附属小学杨骐旭、陈君浩、龚泽珑同学的展位前围了不少小朋友,大家在好奇地观看“电子巡视小车”沿着一条黑色的路线“巡逻”。同学们介绍,这是他们自己搭建、焊接的小车,搭载有芯片和电机,能够通过光敏电阻沿着预设的路线行进。“这个小车可以运用在校园,在车里装备摄像头,并在校园内巡逻,这样保安叔叔在保安室里就可以直接看清学校的安全状况了。”同学们自信地介绍道。
除此之外,记者还在现场看到了摔倒报警装置、仓库灭火装置、菜园智能检测装置等,都是源于生活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用人工智能给出解决方案。
广州市电化教育馆副馆长方昆阳表示,在前期试点中,发现广州人工智能教育普及存在“三个不足”,即硬件不足、师资不足、资源不足。他提到,广州通过“教材+资源”赋能普及、“教研+示范”创新普及、“平台+应用”助力普及,有效突破了瓶颈。据介绍,广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平台中,不仅有教学资源,还有创意实验室、3D虚拟仿真实验室、Python实验室等虚拟实验中心,使教学更具有可视化和可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写:新快报记者 邓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