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东周至隋唐重要考古发现——
记者综合新华社和国家文物局官方微信公众号消息,国家文物局12月21日举行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会议聚焦东周至隋唐时期的重要考古发现和最新科研成果,通报了陕西省宝鸡市下站遗址、陕西省西咸新区北城村墓地、湖北省荆州市秦家咀墓地、湖南省郴州市渡头古城遗址等4项“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陕西省宝鸡市下站遗址,系统展现了中国古代祭祀制度。陕西省西咸新区北城村墓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十六国至隋唐时期规模最大的独立墓园。湖北省荆州市秦家咀墓地,发现了目前出土战国楚简数量、文字最多的单座楚墓。湖南省郴州市渡头古城遗址,构建了南岭地区汉至六朝时期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
下站遗址为东周至秦汉时期密畤遗址,考古发现祭祀遗迹1400余个,揭示了东周时期秦国、秦统一后、汉代不同时期祭祀遗迹、器物的演变过程,系统展现中国古代祭祀制度和我国传统礼制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北城村墓地是迄今考古发现十六国至隋唐时期规模最大的独立墓园,考古发掘十六国时期墓葬38座、北魏至西魏时期墓葬101座、北周至隋唐时期墓葬146座,整个墓地布局清晰、规划有序,延续时间长,生动再现了十六国至隋唐时期迁徙到关中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文化逐渐融合的过程。
秦家咀M1093楚墓是目前出土战国楚简数量、文字最多的墓葬,出土3900余枚竹简,总字数约30000字,内容包括先秦时期六艺类、诸子类、辞赋类、术数类、方技类文献,对于校勘传世文献、丰富历史资料具有重要价值,是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思想的珍贵资料。
渡头古城遗址是汉代至六朝时期的“临武”县治所在地,考古发现古城址(衙署区)、居址区、手工业遗址、墓地,衙署区水井出土三国时期吴国简牍近1万枚,内容涉及临武县行政区划、赋税、户籍、屯田、矿冶等,为研究古代中央政权对南岭地区的开发和有效治理提供了重要资料。
延伸
惊奇!湖北发现距今2300多年的乘法口诀
战国时期人们如何计数?出土简牍如何修复释读?记者日前从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了解到,湖北荆州秦家咀墓地出土的乘法口诀实物——楚简《九九术》,较此前所知最早的湖南里耶秦简乘法口诀《九九表》,时间要早约一个世纪。
秦家咀墓地是东周时期楚国都城近郊的一处邦墓地。其中,M1093墓葬为战国中期的楚墓,出土大量竹简,是目前出土战国楚简数量、文字最多的墓葬。
“M1093墓葬中发现的乘法口诀这支简,证明在楚国已有乘法口诀的运用。”秦家咀墓地考古项目负责人、荆州博物馆副馆长杨开勇说。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方北松曾于2002年至2007年在湖南长沙参与里耶秦简的出土整理与文物修复工作。他告诉记者:“2002年的一天,脱色处理过的几支秦简上显现出了完整的乘法口诀表,这成为当时重要的考古发现。现在,我又亲眼见到了更早的乘法口诀实物,令人惊奇!”
从《九九术》这支楚简的扫描图片可以看出,竹简已变形,字迹有些许模糊。目前经过释读已可确认简文:“二;五七卅=(三十)又五,四七廿=(二十)又八,三七廿=(二十)又一。”专家将其暂命名为《九九术》,即乘法口诀。
先秦秦汉时期,“九九术”已成为数学学习的基础知识,是基层官吏的必学内容,用于日常工作中人力、物力、资产的计算。
江汉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谭竞男告诉记者,先秦秦汉的典籍中,如《荀子》《管子》中已有引用“九九术”的用例,出土的秦汉文献中也有多种“九九术”发现。秦家咀墓地此次新发现从表达、格式、形制上都与先前发现有较明显不同,对于更新我们对战国时期算术文献的认识有重要意义。
记者了解到,目前这批出土战国楚简已在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完成第一阶段室内揭取与保护工作,红外扫描、释文、缀合等工作同步展开。经历20多个保护修复步骤之后,近乎朽腐的竹简渐渐恢复本貌,字迹逐一清晰再现。
初步整理研究显示,秦家咀M1093墓葬出土的战国楚简内容涉及诸子、数学、医药、畜牧、文学、日书等诸多类别。专家指出,这对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思想等提供了珍贵的新资料。(据新华社)
整理: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图片:来自国家文物局官方微信公众号